化学武器的使用可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武器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和趋势。化学武器在 war中被用作一种杀伤性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破坏敌人的士气、伤害和杀死深度防御的部队。最初,这些武器的类型从使对手失明的催泪瓦斯,到造成死亡的致命化学物质,例如氯,磷酸酯和芥子气,无所不包。这一时期的化学战争深刻改变了20世纪的战争历史。
化学武器的广泛使用和高爆炸物的发展,使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化学师的战争」,并且开创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化学武器使得战争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士兵和武器。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心理创伤远超过其物理伤害,造成约90,000人丧生和130万人受伤。尽管化学武器的死亡人数仅占所有战争伤亡的3-3.5%,但它们的使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方式。实际上,这些武器也促使军队研发出防护措施,例如防毒面具,最终降低了化学武器的整体有效性。
首次大规模运用化学武器可追溯至1915年的1月31日,在波罗的海的洛瓦河上,德国军队首次使用18,000枚含有四溴甲烷的炮弹攻击俄军。然而,由于这些化学物质未能如期发挥威力,德国军队转而使用氯气作为致命武器。这种气体在攻击时不仅能造成眼睛、鼻子和喉咙的损伤,更在高浓度下可导致窒息而死。
「氯气的使用违反了1899年海牙公约,不过德国的辩护认为海牙公约只禁用了化学炮弹,而非使用气体投射器。」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德国军队多次使用氯气进行攻击,特别是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这被普遍视为「化学武器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常见,然而随着反制措施的引入,这些武器的有效性却逐渐减弱。随着1915年化学战技术的进步,英国和法国等其他参战国也开始研发和使用自己的化学武器,特别是催泪瓦斯和氯气。
1917年,德国引入了一种新型的化学武器——芥子气。虽然其名称包含「气」,实则为一种挥发性油状液体,以雾状液滴的形式散发在战场上。芥子气主要用于损伤和干扰敌军,不过在高剂量下却可能导致死亡。该化学物质对肌肤和呼吸道的伤害异常严重,长期暴露的受害者通常会在数周后死去。
「那些谈论无论代价如何都要继续这场战争的人,却无法想像那些受到芥子气影响的士兵正在经历什么。」
芥子气的污染性质使其在支援进攻时较难被使用,因为进攻的部队往往会受到自身使用的气体的影响。尽管如此,德国在1918年发动的米哈伊作战中,却依然决定将芥子气洒向英军,以派遣敌人撤退。最终,这些新型的化学武器占据了战争的重要地位,成为大规模作战中的标准武器之一。
经过四年的战斗,化学武器在许多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有效性。虽然最终造成了约130万的伤亡,但随着防护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对这类武器的愤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事行动中化学武器的使用明显减少。对化学武器的运用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惯例,其背后对人类道德及战争本质的思考也成为后人研究的重点。究竟,化学武器的出现是否真正提高了战争的效率,抑或剥夺了人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