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诊断和预后中,准确的基因检测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技术相继出现,其中胜任度相当高的便是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CISH)。这项技术自2000年问世以来,便迅速成为临床诊断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评估HER-2/neu基因的扩增方面增添了不少可能性。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CISH)结合了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原位杂交的染色信号检测方法。与传统的萤光原位杂交(FISH)相比,CISH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更为实用,因为它可在明场显微镜下操作,而FISH则需要昂贵且复杂的萤光显微镜。
CISH的设计原则与FISH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标记和检测方式。 CISH的探针多数使用生物素或去氧核苷酸酶标记,并在处理过后通过明场显微镜进行检测。
在CISH的应用中,探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常需要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中提取、扩增及标记,以便确保能够精确地与目标DNA结合。
虽然FISH被认为是检测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但CISH对HER-2/neu基因扩增的检测灵敏度达97.5%,特异性为94%。而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亦高达94.8%,显示出CISH与FISH相比,其可靠性不相上下。
值得注意的是,CISH的优势在于其操作简便及成本效益,这使得临床实验室更容易进行长时间的样本储存和后续检测。
CISH常用于评估乳腺癌样本中HER-2/neu的基因扩增状态。研究显示,HER-2/neu基因扩增与乳腺癌患者的高死亡率以及不良预后有显著相关性。临床上,单抗trastuzumab对HER-2/neu过度表达的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在启动癌症治疗前确定受体状况非比寻常的重要。
CISH还可以用于检测其他染色体的重排和融合,例如在肺癌中,ALK酪氨酸激酶域与EML4的基因融合,是一个临床相关的亚群,能够有效地使用ALK抑制剂进行治疗。
除了CISH外,还有一些变体如银增强原位杂交(SISH)和双重CISH(DuoCISH)。 SISH通过银沉积来产生检测信号,使得在某些情况下拥有更高的可视化效果。而DuoCISH则能在同一片玻璃载体上同时使用两种探针,进行不同基因的检测,这有助于区分基因的扩增与染色体的非整倍性。
CISH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检测技术,不仅提高了癌症诊疗的准确性,也使得患者的生存预测得以更精确地进行。然而,在未来的肿瘤学实践中,如何将这些技术综合运用,以提升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