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绕道手术是一种手术程序,旨在通过重新连接血管来改道血流。这一手术通常是为了绕过有病变的动脉,从正常血流区域引导血流至另一个相对正常的区域。这个过程通常因为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流不足(缺血)而进行,也可作为器官移植的一部分,或用于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一般而言,患者自体静脉(自体移植)是进行心脏绕道手术的首选移植物,也会使用其他类型的移植物,例如聚四氟乙烯(特氟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达克龙)或另一人的静脉(异体移植)。在某些情况下,动脉也可以作为血管移植物。外科医生手工将移植物缝合到供体和目标血管上,形成手术吻合。
常见的绕道部位包括心脏(冠状动脉绕道手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以及腿部,在这里下肢绕道手术用于治疗周边血管疾病。
当供应心脏肌肉的动脉(冠状动脉)因斑块而阻塞时,会进行心脏绕道手术。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胸痛或心脏病发作,透过适当的评估和技术选择,外科医生会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血管替代。
在腿部,绕道植入术用于治疗周边血管疾病、急性肢体缺血、动脉瘤及外伤。虽然下肢血管绕道的解剖结构有多种安排,但其原则是一致的:恢复失常的血流。举例来说,如果股动脉被阻塞,可以使用股-腘动脉绕道("fem-pop")。
血管绕道经常用以作为血液透析的通路点。如果直接连接静脉和动脉而不使用合成材料,则称之为动静脉瘘。
当脑部的供血受到阻碍时,可能需进行脑动脉绕道手术,以改善或恢复供血。常见的两种类型包括直接和间接再血管化,其中直接再血管化的方法是直接连接位于脑外的外脑动脉与脑内的动脉。
在建构绕道之前,大多数外科医生会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血管的严重程度和位置。对于心脏和下肢疾病,这通常是透过血管造影进行的;而血液透析的评估则可能透过超声波进行。
缺乏合适的静脉通路是绕道手术的相对禁忌,根据疾病的部位,可以考虑其他替代方案。此外,像缺血性心脏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增加手术风险的病症也被视为相对禁忌。
血管绕道技术的基本原则是获得近端和远端控制,以最小化在打开血管时的血液损失。在需要的暴露后,通常会在血管的近端和远端端使用夹具。
在神经外科中,非闭塞性吻合术(ELANA)是一种在不中断受者血流的情况下进行绕道手术的技术,目的是降低中风或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血管绕道后可能出现几种并发症。例如,急性移植物闭塞可能在绕道不久后发生,需要紧急再次手术。此外,还有手术的一般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和栓塞。
在冠状动脉或神经外科血管绕道手术后,患者通常会在重症监护病房或冠状动脉监护病房中住院一至两天。如果恢复正常且无并发症,则可转至密切监测较少的病房。对于下肢绕道手术,恢复也会根据手术程度从较少监测的病房开始。
术后的监测重点是检测出血和移植物闭塞的征兆。如果发现出血,治疗措施可能从输血到再次手术。
患者在出院时通常会被处方口服止痛剂,并且若无禁忌症及操作是为了动脉硬化,则应被处方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部分患者在一个月后会感觉恢复正常,而另一些人可能在手术后几个月仍然会遇到问题。经过心脏绕道手术后的恢复,是否能达到更健康的生活品质,仍然取决于患者是否能够做出必要的生活方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