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主要理论家。他曾将宗教比作“无灵状况的灵魂”或“人民的鸦片”。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并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社会压迫的产物,是人们面对压迫时的反抗表现。
宗教在这个剥削的世界中,不仅是痛苦的表达,同时也是对现实痛苦的抗议。
马克思认为,随着压迫性社会条件的消失,宗教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他的这一观点透视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即在经济压迫的背景下,宗教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抗争工具。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一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观点界定为后有神论,这是一种将崇拜神明看作人类历史上暂时必要的精神发展阶段的哲学立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现代所有宗教和教会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应的机构”,用于“剥削和麻痹工人阶级”。 20世纪一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政权,例如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推行了无神论政策。
马克思的宗教观受到多种解释。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到:
“人创造了宗教,宗教并未创造人。”
“宗教是处于痛苦世界的一种幻想。”
这段话揭示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核心看法,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经济和社会压迫的反应。马克思认为,转变社会现实的过程是对宗教幻想的批判,旨在解放人类。
徘徊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还包括他对基督教社会主义的认同。某些学者主张,早期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便是社会主义的雏形,将耶稣视作第一位社会主义者。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提到:
“基督是人类脱掉所有宗教枷锁的中介。”
这一观点突显了马克思对于宗教与社会运动关系的复杂看法。
列宁在《工人党对宗教的态度》中写道: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宗教观的基石。”
尽管列宁对宗教持批判态度,但他并未将持宗教信仰的人排除在布尔什维克党外。列宁认为,宗教问题不应该被视为与阶级斗争无关的抽象问题,并强调了宗教与经济压迫之间的关联性。
斯大林在其任内很少公开谈论宗教,然而他强调必须进行反宗教宣传,以削弱反动教士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布哈林则在《共产主义ABC》中强调,“共产主义与宗教信仰不相容”,但是提倡智力与耐心以对待信仰者,这显示出对即时斗争的理解,以及如何在不激怒大众信仰的情况下推进无神论的理念。
在苏联,国家实行无神论政策,宗教活动时常受到压制。 对于多数苏联人民来说,宗教的存在显得无关紧要。与此同时,在アル巴ニ亚,宗教被严格压制以维护国家主义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宗教被视为封建主义的象征,政府对其采取敌对态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政府的态度明显放松,且《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宗教自由”,但仍然有多项限制。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思考宗教的全新视角,即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更是社会与经济压迫的反映。面对现今多元化的社会和各种信仰挑战,马克思的观点仍然引发人们对于宗教及其社会角色的深刻思考。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宗教究竟是纯粹的精神寄托,还是被压迫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