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理论家,对宗教的看法一直引人注目。他曾形容宗教为「无魂的条件的灵魂」以及「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认为,在这个充满剥削的世界中,宗教不仅是痛苦的表现,还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在他的理论中,宗教的存在是由于社会压迫的存在,当这种压迫的情况消失后,宗教便不再是必需的。
「宗教是被压迫生物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脏,是无魂条件的灵魂。」
马克思认为,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工人阶级对拮据经济条件的抗议,也是他们面对异化所做的反抗。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在后来得到了学者的扩展和深入探讨,例如丹尼斯·特纳(Denys Turner)认为马克思的看法属于后神论(Post-Theism),这是一种认为崇拜神祇是人类历史精神发展中的暂时必要的阶段的思想。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普遍理论,其逻辑以通俗的形式存在。」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中,所有现代宗教和教会都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应的器官」,是用来「剥削和麻痹工人阶级的工具」。这一观点导致20世纪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权,如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国家无神论的政策。
马克思的宗教观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他指出:
这一句话意味着宗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映,社会状况影响了宗教的存在和形态。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对于现实世界苦难的反应,而非简单的超脱。「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重申了马克思的观点,并强调宗教是压迫的产物。他曾说过:
虽然列宁对宗教持批判态度,但他同时允许党内的基督徒参加政策讨论。「所有现代宗教和教会都被马克思主义视为资产阶级反应的器官。」
而斯大林在多次公开声明中强调反宗教的立场,并指出宗教和科学的对立。他认为宗教是压迫和剥削的工具,要彻底消除宗教的影响,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实质性解放。
在苏联时期,无神论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宗教信仰受到抑制,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民众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在阿尔巴尼亚,赫贾的政府宣称该国是无宗教国家,并采取强硬手段消除宗教影响。在中国,虽然一度大量打击宗教,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宗教的态度有所放宽,并逐渐实行有条件的宗教自由。
马克思的宗教观使他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不平等与压迫,认为只有当社会解放后,宗教才能真正得到解放。然而,人类在追求幸福与真理的过程中,又是否真的能从宗教中解脱出来而获得更深的自我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