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夜里的睡眠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复杂而富有节奏的过程,包含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个主要阶段。这些来源于古老的观念,如「超日周期」(ultradian sleep cycle),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生理现象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在成人和婴儿之间的差异。究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我们的身体究竟在进行什么样的工作呢?
人类的睡眠周期平均约为90分钟,这一时间范围内,身体经历了NREM和REM的交替变化。 NREM睡眠分为几个阶段,包括从浅睡到深度放松的过程。根据脑电图(EEG)分析,NREM睡眠以缓慢的δ波为特征,这与深度睡眠相互关联。
在δ波活跃的状态下,身体分泌数种荷尔蒙,这些荷尔蒙在促进修复与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NREM期间,肌肉张力降低,心跳和体温也会随之减少。这个过程是身体重建与调节的一部分。而在REM期,无论是脑波表现还是生理状态,都显示出一种「警醒的沉默」——脑部活动加剧,身体却进入了一种肌肉失活状态,这为生动的梦境提供了背景。
非快速眼动及快速眼动的交替变化,每一个晚上的睡眠通常会包含五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最近的研究显示,随着夜晚的深入,REM阶段占据的比重将随之增加。
独特的REM睡眠,是在梦境最活跃的状态之一,其中,身心的放松与意识的恢复相互交错。
研究者们提出了复杂的化学过程模型,以解释这些阶段之间的互动。举例来说,单胺在NREM阶段活跃,而乙醯胆碱在REM阶段的活动则是其关键。
根据观察,大部分无缘无故的觉醒发生在REM周期之后,因为这时体温达到了上升点,身体的警觉性开始增加。
著名心理学家ernest Hartmann于1968年指出,即便在清醒状态,人类仍然维持着约90分钟的生理节奏,这显示了无论处于何种状态,我们的身体都自然而然地在执行着某种作业。这一现象通过白天的放松及日梦等行为得以体现。
尽管某些药物可以暂时缩短REM期,但睡眠周期的基本节奏却不易被改变。为了促进健康的睡眠模式,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关闭所有人工光源、采用冥想及放松技巧、在睡前避免咖啡因等。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入睡质量,更能有效调整人体的内在生理节奏。
非快速眼动睡眠对于人体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恢复过程,对梦境的呈现及其所谓的意识结构也有着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身体似乎默默地进行着各类生理功能,当我们对这一切加以细致的探索和理解时,是否能看见更深层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