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诊断中,脉搏血氧计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监测工具,已成为评估患者氧饱和度的重要设备。这种设备通过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来检测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并以此推算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那么,脉搏血氧计是如何排除皮肤和骨头等其他组织的影响,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呢?
脉搏血氧计主要利用红光(660nm)和红外光(940nm)的不同吸收特性,来判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的比例。当这两种光穿透皮肤和组织时,氧合血红蛋白对红外光的吸收较少,而对红光的吸收则较多;相反,去氧血红蛋白则是吸收红光,并让更多的红外光通过。
当前端的探头施加在皮肤上时,血氧计能够即时测量血流的变化,通过心脏的每次跳动发出不同的脉冲,为读取提供数据。
由于脉搏血氧计的设计考量,该设备利用脉动血流的特性(即仅监测动脉血的变化),从而忽略了静脉血、皮肤、肌肉、脂肪等组织的影响。在使用时,它会通过一个薄的身体部位,通常是指尖或耳垂,将光线透过这些部位,然后传输到对面的光电探测器进行分析。
脉搏血氧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急诊、手术室、监护病房等环境。医护人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这对于判断患者的氧合状况至关重要。在COVID-19疫情期间,脉搏血氧计在家中自我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及早发现潜藏的低氧血症。
在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患者中,持续性监测可以更有效地判断是否需要立即提供补充氧气的需求。
尽管脉搏血氧计提供了快速且非侵入性的测量方法,但它也存在某些限制。首先,脉搏血氧计只能测量血红蛋白的饱和度,而无法直接察觉通气的情况。此外,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贫血或一氧化碳中毒时,读数可能会出现不准确。因此,临床中,仍需要配合血气分析来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多种因素可能影响脉搏血氧计的测量准确性,包括:
面对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脉搏血氧计也在进行技术升级。例如,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手环和智慧手表开始集成功能良好的血氧监测设备,这将使得日常健康监测变得更加便捷。然而,对于临床上的准确性需求,传统的医用设备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采用新的检测技术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未来的诊疗方式又将如何不断演进,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