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医学检测中,脉搏血氧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不须侵入式检测的情况下,它可以有效地测量血液中的氧饱和度。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光学技术来获取有关血氧含量的数据,并透过光的吸收特性来估算氧气的饱和度。
脉搏血氧计允许无痛且即时的氧饱和度测量,这对于急救及重症监护环境至关重要。
脉搏血氧计通常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分别为红光和红外光,透过人体的部分组织(如手指或耳垂)进行测量。当血液流经这些部位时,氧合血红蛋白(带氧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特性。这使得仪器能够区分这两种血红蛋白的比例,并由此计算出血液的氧饱和度(SpO2)。
脉搏血氧计的数据通常显示出健康成年人氧饱和度的正常范围为95%至99%。
脉搏血氧计的非侵入式特性使它在许多医疗场景中非常受欢迎,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及急诊。透过快速而准确的血氧监测,医疗人员可以作出及时的干预,特别是对于呼吸困难或心脏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例如,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那些出现「静默低氧血症」的人来说,及早发现其未表现出的症状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 SpO2 读数可能会非常低,但表面上却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这就要求医疗提供者更加谨慎地进行监控。
目前许多便携式的脉搏血氧计也在家庭护理中获得广泛应用,例如协助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日常监测。
脉搏血氧计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便捷和迅速的性能。与传统的动脉血气分析相比,脉搏血氧计能够在不必抽血的情况下,快速得出氧气的数据。此外,这种装置还能进行实时监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尽管脉搏血氧计安全性高,但持续监测的时间仍应控制在8小时以内,以免造成局部皮肤烧伤,特别是对于婴儿和皮肤特别敏感的老年人。
虽然脉搏血氧计在医疗用途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局限性亦引人注目。它只能测量血红蛋白的饱和度,无法提供关于二氧化碳水平或血液酸碱度等详细信息,这会限制其在某些临床情境中的有效性。
在特定的病症如一氧化碳中毒时,脉搏血氧计常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因为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的亲和力高于氧。
脉搏血氧计的准确性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人身体状况、使用的位置、以及患者的皮肤颜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浅肤色患者,深肤色患者的读数可能会偏高,这导致潜在的低氧症被忽略,进而影响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最新的研究指出,在使用脉搏血氧计的过程中,黑色肤色患者更容易出现隐性低氧的情况,即使他们的 SpO2 读数看似正常。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便宜的消费型脉搏血氧计。虽然这些装置的准确性未必达到临床级别,但仍可作为日常监测的辅助手段。然而,专家提醒消费者在使用这些设备时应保持谨慎,特别是在有健康问题的情况下。
随着电子设备和移动应用的盛行,有些智能手表也内建了脉搏血氧计的功能,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检测血氧水平。不过,这类设备的读数可靠性仍然有待商榷。
脉搏血氧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监测工具,它的发展不仅便捷了医疗工作,还能在突发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而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未来是否会有更为准确且易用的血氧监测方案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