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确认性因素分析(CFA)是一种特别的因素分析方法,主要用途是测试一个构念的测量方式是否与研究者对该构念本质的理解相一致。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假设的测量模型,而这些假设模型则是基于理论或先前的分析研究所建立的。
确认性因素分析的实质是为了验证假设,并评估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确认性因素分析最早由Jöreskog在1969年提出,自此以来,其影响力逐渐渐渐取代了旧有的构念效度分析方法,如Campbell和Fiske在1959年所提出的MTMM矩阵。 CFA通过要求研究者事先制定有关潜在因素的假设,有助于在数据中找到这些因素的存在。这些潜在因素可以是例如「忧郁」这样的构念,对应于像Beck忧郁量表和哈密顿忧郁评分表等测量工具。
在确认性因素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将数据分为观察变数,并希望这些观察变数能反映某些未观察到的潜在变数。这一过程涉及到计算每个项目的加载量,目的是检视这些观察变数与潜在变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监测模型所施加的约束与样本数据不一致,那么数据模型的适配度检测将显示为不佳,从而拒绝该模型。
确认性因素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强迫模型与其理论保持一致。
这一分析方法不仅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也被广泛用于评估各类测量模型的有效性。相对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CFA更为严谨且基于理论。 EFA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数据中共享的变异,而CFA则必须事先提出明确的假设,以便检视自我观察到的数据是否符合这些假设。
在结构方程模型(SEM)中,CFA被视为测量模型的一部分。 CFA检验潜在变数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不会将这些潜在变数设为因果关系,因此,CFA新模型的形成往往基于先前的理论框架。
评估模型适配度是确认性因素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适配度检测的统计测试,还是模型修正指标,都需要谨慎解读。合适的模型不仅是指其能解释大部分变异,而是指其在理论上亦具可行性。
一个模型的良好适配度只能表明该模型在该数据下是合理的,而未必直接意味着其是“正确”的。
例如,常被报导的适配度指标包括卡方检验、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A)、比较适配度指数(CFI)及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这些指标各自反映着模型与数据的匹配程度,并在研究者进一步的分析中展现出其重要性。
然而,使用CFA的时候需要注意模型的识别问题。对于每个模型,必须确保能够估计的参数不大于可选独特变异和协方差的数目,这是一个关键点。如果模型过于简单,则无法提供有效的解释,而倘若过于复杂,则可能无法正确识别其潜在结构。
随着确认性因素分析的广泛应用,许多统计软体如LISREL和Mplus等被设计专门用于执行此类分析,为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些工具,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结果。
总结来说,确认性因素分析对于检验和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高效而严谨的方法。这不仅增强了科学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各类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如何运用这一分析技术来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证应用,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