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确认性因素分析(CFA)扮演了关键角色。这种特殊形式的因素分析使研究者能够检验他们对潜在构念的理解是否与测量数据一致。 CFA由Jöreskog于1969年首次开发,并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分析方法,成为验证构念有效性的主要工具。
确认性因素分析使研究者能够测试假设模型的适配性,从而洞察潜在变量的影响力。
在进行CFA时,研究者首先需要提出关于潜在因素的假设。例如,如果假设「抑郁症」是控制某些心理测量问卷(如Beck抑郁量表和Hamilton抑郁评分表)之间关联的潜在因素,研究者就可以为这些因素设定关联的约束。如果得到的测量结果不符合假设,则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潜在变量或相关性。
CFA的核心目的是检验一个假设的测量模型是否适合数据。这种假设模型通常建立在理论基础或先前的分析研究之上。透过施加约束条件,研究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数据中潜在的结构和关系。
一个良好的模型适配性表示所提出的模型在统计上更为合理,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该模型完全正确。
对于一些应用来说,某些测量项目可能会涉及多个潜在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CFA的结果可能显示某些项目与多个潜在因素之间存在关联,而这将影响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在研究中,正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例如使用“探索性结构方程建模”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情况,至关重要。
CFA通常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第一步,通常使用流行的软体来进行分析,如LISREL、AMOS或使用R语言中的LAVAAN包。透过这些工具,研究者能够检视提出的测量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适配性,并进一步调整模型以适应数据。
确认性因素分析不仅仅是验证性质的分析,它也可以为模型的改进提供见解,特别是在遇到不良拟合的情况下。
在评估模型拟合度时,研究者需要报告多个统计测试以确定模型是否真实地适合数据。这些测试包括卡方检验、均方根误差近似(RMSEA)和比较拟合指数(CFI)等。这些指数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客观地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并指导他们进行必要的模型调整。
CFA不仅可以被用来确认已有的假设,还能在后期的变数发展中发挥作用。当研究者面临不良拟合的情况时,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可能成为合理的后续方案,帮助发现未预期的潜在结构。
在研究中,对于建模识别和模型参数的估计,必须确保模型是适当识别的。这意味着,估计的参数数量应小于或等于测量变数之间的唯一方差和协方差。如果信息不足以支持参数估计,将导致模型的无法识别,从而使结果的解释变得困难。
从本质上讲,CFA的应用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使研究者能够挖掘数据背后潜在的结构。然而,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将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