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搅拌焊接(FSW)是一种固态连接工艺,使用一种不可消耗的工具将两个面对面的工件连接在一起,而不需要将工件材料熔化。在这个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使靠近工具的区域变得柔软。在此之后,工具沿着接合线前进,机械地混合二者的金属,并通过工具施加的机械压力来锻造这些热软化的金属,类似于将黏土或面团混合在一起。这使得摩擦搅拌焊接在高强度焊接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锻造或挤压的铝合金中。
在摩擦搅拌焊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是旋转的圆柱形工具,其上有一个较小直径的成型针。当焊接进行时,工具被施加到两个夹紧工件之间,直到针穿刺进入工件,而工具的肩部接触到工件的表面。在短暂的停留时间后,工具按预设的焊接速度沿接合线向前移动。
摩擦热的产生使得材料在未熔化的情况下变得柔软,从而可实现有效的塑性变形。
摩擦搅拌焊接的固态特性结合特殊工具形状和不对称速度配置,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微观结构。微观结构可分为几个区域:
摩擦搅拌焊接的搅拌区具有独特的「洋葱环」结构,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完全确定其起源。
摩擦搅拌焊接与传统熔焊方法相比,具有数个优势。首先,由于避免了从液相冷却造成的问题,如孔隙率、溶质重分布、凝固龟裂等,焊接过程中的缺陷浓度较低。其次,摩擦搅拌焊接具有以下优势:
尽管摩擦搅拌焊接具有上述许多优势,但如果操作不当,仍然会出现特有的缺陷,如「拥吻接头」等。
摩擦搅拌焊接效果的好坏在于工具设计、工具旋转及移动速度等多个焊接参数。工具设计的关键在于其材料必须足够坚固并耐高温,以保证焊接过程的有效性。合理的旋转和移动速度可以达到合适的热输入。过高或过低的速度都会对焊接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工具破损或显著的缺陷。
有效的焊接参数选择不仅能提供理想的焊接效果,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摩擦搅拌焊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现代船舶制造、铁路交通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近年来,该工艺甚至已成功应用于焊接聚合物、不同金属材料的连接等领域。这一技术的经济效益以及在各种材料上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驱动其在工业界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摩擦搅拌焊接在未来的制造业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