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马尼拉的快速城市化,城市规划者为了应对地面空间的日益短缺,开始大规模填海造陆。填海的主要动机是扩展这个地区可用的自然土地。如果依照当前的计划,预计将有超过25个填海项目揭开序幕,这些项目将为马尼拉湾地区带来超过10,000公顷的新增土地,这样的变化对于城市的基础建设、环境及社会结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填海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西班牙殖民期间。当时,随着马尼拉南港的建设,海岸线逐渐向西推移,导致被称为“内城”的围墙古城逐渐被遮蔽。进入20世纪,美国殖民政府将围城的护城河排干,并将其改造成高尔夫球场。此外,战后期间的马尼拉北港也因填海而迅速成形。 1977年,前第一夫人伊美黛·马科斯推动的“海湾城市”项目诞生,虽然原本计画填海3,000公顷,实际上执行的却只有660公顷。这片土地上建造了菲律宾文化中心、SM超市等重要设施,成为了马尼拉的新地标。
截至2022年,马尼拉市政府已经批准的填海项目包括一系列大型计画,从“新马尼拉湾国际社区”到“马尼拉海港中心扩建”等。
现代的填海计划不仅延续了历史上的传统,还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和批评。其中,环保组织提出了对生态系统的担忧,特别是填海可能对水质、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例如,2019年批准的“哈里赛湾海岸填海项目”将开发一个综合用地社区,满足港口设施、旅游以及商业需求;而“Horizon Manila”计划则将建设一个新的混合用地社区,以提供住宅、商业及休闲设施。
关于马尼拉的一些再开发计划及其对供需关系的影响,无疑会引起与环保相关的更多讨论。
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市政府需要平衡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新的城市空间,以支持不断增长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必须得到保障。
此外,随着新填海项目的计划,政府也在考量「海岸防护」的重要性。近年来,马尼拉湾的人工沙滩计划便是也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与保护海岸线而设计的,尽管最初受到一些批评,但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对于这类计划的支持逐渐增强。
随着多个填海项目的进一步推进,马尼拉市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城市规划变化中,如何划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红线,将成为关键问题之一。除了经济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同样必须得到重视。
这些填海计划不足以单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政府的干预与政策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
探索马尼拉的填海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是否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妥善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