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起源于拉丁语的「palliare」,意指「披上斗篷」,旨在提升那些面临重大、复杂或末期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质,并减轻其痛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缓和医疗是一种改善患者及其家庭在面对危及生命疾病时的生活品质的方法,其重点在于早期识别与精确评估、治疗疼痛及其他身心社会与灵性问题。
「缓和医疗不仅限于生命末期的大师,它也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及各种严重疾病的患者,并可以作为主要目标,或与治疗性医疗并行。」
过去的缓和医疗通常是以疾病为中心,但如今,WHO主张一个更广泛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策略,使得缓和医疗的原则应在慢性病及最终致死性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介入。这一变化非常重要,因为单纯跟随以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常会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和偏好,并忽略了疼痛、生活品质、社会支援及灵性和情感需求等照护面向。
缓和医疗的提供者通常是由多元专业团队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职能疗法师和精神健康专家等。他们主导提供此类医疗服务的单位包括医院、门诊诊所、安养院以及居家照护环境。
「现今每年约有四千万人需要缓和医疗,但其中仅有14%能够接受到这类的照护,多数是在高收入国家,使得这一领域成为急需关注的重点。」 p>
缓和医疗可以在三个主要领域提升医疗照护的品质:身心舒缓、强化医病沟通与决策,以及在各种医疗环境中进行协调的连续性照护。总体目标在于透过疼痛和症状的管理,加上对护理者需求的识别与支援,来改善严重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质。
不同于传统的末期照护,缓和医疗可在疾病的任何阶段与其他治疗手段并行,且原本主要针对无法治愈的癌症患者,现已适用于其他类别的疾病,包括心脏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研究表明,及早介入缓和医疗不仅能提高生活品质,还能减轻从业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家庭对照护的满意度。」
在美国,安宁照护的定义相对明确,主要用于那些被认证只剩下六个月生命的患者,并且其服务主要是针对安慰与心灵支持。因此,安宁照护的患者一般会放弃治疗性疗法,这与其喝缓和医疗的提供并不相同。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安宁照护通常被视为一种特定机构提供的服务,而并非一种独立的治疗策略。
随着社会对于健康照护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缓和医疗不是仅限于生命末期。事实上,对于许多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这一形式的医疗可以显著提升生活的品质。
缓和医疗的概念源于安宁照护运动,这包括了由戴西·桑德斯(Dame Cicely Saunders)创立的圣基督教医院和伊莉莎白·库伯-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所出版的《死亡与临终》一书所倡导的理念。 1974年,巴尔福·蒙特(Balfour Mount)首次使用「缓和医疗」这一术语,而随后,这一领域随着研究与实践的增长,逐渐成形。
「研究显示,医院内的缓和医疗咨询团队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医疗系统的整体开支。」
尽管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设置缓和医疗团队,但在部分农村地区,这一制度的普及程度仍然偏低。随着美国自2006年起正式将安宁及缓和医疗纳入专科认证,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加获得重视。
在缓和医疗中,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是关键。这通常需要使用一些常见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药物通常通过不同途径给予,包括皮下、舌下以及经皮等路径,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总而言之,缓和医疗的核心在于以整合的方式应对患者所面临的身心痛苦。借助专业的医疗团队,以及及时的评估和调整策略,目标在于最终增进患者的生活品质。对于照护者以及即将逝去的患者来说,这种关怀的方式或许最能带来真正的宁静与慰藉。你是否想过,在未来的医疗环境中,我们能如何进一步推广缓和医疗的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