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yasu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简称TA),又称为主动脉弓综合症及无脉搏病,是一种大型血管的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影响年轻或中年女性,尤其是亚裔女性,虽然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影响。这种病变最常影响主动脉及其支干,并且也可影响肺动脉。
根据研究,女性受影响的比例大约是男性的8至9倍。
许多患者在15到30岁之间会出现症状。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主动脉弓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而Takayasu动脉炎则相对较少。
由于这种病症会导致主动脉主要分支的阻塞,例如左侧颈动脉、肱头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因此病人常会出现手臂、手部和手腕的脉搏弱或缺失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疾病通常被称为「无脉搏病」的原因。
人们往往会经历一个初期的「炎症期」,特征是全身性症状,包括不适、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减轻、关节疼痛和疲劳,甚至晕厥。晕厥可能是由于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或颈动脉窦过敏引起的。
在这个初期阶段,血液检查中常见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或C反应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
此后,患者可能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无脉搏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由于动脉腔缩窄导致的血管供氧不足,这表现在四肢的间歇性跛行、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及因脑部血流下降导致的神经性症状。
肾动脉狭窄的影响可导致高血压的形成。正常供氧的肾脏会产生一定量的肾素,但肾动脉的狭窄会导致肾小管附近的血流减少,进而导致肾素的分泌增加,最终引发水盐滞留和高血压。
神经系统的症状因血管阻塞的程度和性质而异,其范围可从头晕到癫痫(在重症病例中)。
除了上面提到的症状外,Takayasu动脉炎还可能出现眼部症状,例如视野缺损、视力丧失或视网膜出血。某些个体甚至可能仅呈现晚期血管变化,未有先前的系统性疾病。在疾病的晚期,动脉壁可能出现弱化,导致局部动脉瘤,这需要定期监测以防止破裂和出血。
虽然Takayasu动脉炎的具体成因尚不明,但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的局部肉芽肿性炎症,导致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利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或血管造影(DSA)检查动脉狭窄和不规则可提供诊断依据。
FDG PET扫描在检查活跃的炎症时表现出色,能够帮助诊断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特征性的「跳跃病变」在血管造影中显而易见,这意味着狭窄或动脉瘤的出现交替于正常血管之间。
大多数Takayasu动脉炎患者对类固醇(如扑热息痛)反应良好。起始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1毫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为每日60毫克)。随着时间推移,使用的剂量会逐渐减少,以避免长期高剂量使用类固醇所造成的副作用。
如果患者不对类固醇治疗有反应,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
虽然目前的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症状,但如果治疗标准不够高,长期的损害或什至死亡都是可能的。近年来,针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希望,例如mycophenolate和tocilizumab的应用为患者带来良好效果。
Takayasu动脉炎的第一个病例是在1908年由日本眼科医生高安美吉(Mikito Takayasu)描述的。高安当时提到了一种血管的特殊「花环样」外观,并且其他两位医生报告了类似的眼部发现。
如今已知这些血管变化是由于颈部动脉的狭窄引起的,与未能感受到的脉搏有关。这一疾病的典型症状在北美和英属哥伦比亚的患者中相对少见,但相较于其他肉芽肿性疾病,其影响范围却不容小觑。
透过了解Takayasu动脉炎及其引发的无脉搏现象,我们是否能对其他类似病症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