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一种名为生物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这是一个探究生物过程如何影响人类心理、行为和人格的模型。这一理论最早由研究心理学家杰佛瑞·阿伦·格雷(Jeffrey Alan Gray)在1970年提出,随着后续研究的支持,这一理论得到了专业界的普遍接受。该理论提出了两个控制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脑基系统,即行为抑制系统(BIS)和行为激活系统(BAS)。
BIS 与惩罚的敏感性及避免动机有关,而 BAS 则与奖赏的敏感性及接近动机相连。
根据格雷的理论,行为抑制系统主导着对惩罚和负面事件的反应,而行为激活系统则会在奖赏和正面刺激出现时被启动。研究发现,具有较高 BAS 的人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而拥有高度 BIS 的人则倾向于内向和保守。
生物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源自于格雷对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唤醒理论的质疑。艾森克主张,外向性与人对刺激的敏感性有关,各人因为对刺激的不同敏感度而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相对于艾森克的理论,格雷提出了自身的生物心理学理论,着重于脑部不同区域在个性形成中的影响。
格雷对艾森克理论的主要批评在于,内向者并不是对条件反应更敏感,而是对非奖励和惩罚的反应更为显著。
他的研究发现,奖励和惩罚是由不同的脑系统控制,因此人们对这类刺激的敏感度各不相同。这一理论推江极大促进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并引起了许多后续研究学者的关注。
格雷提出的行为抑制系统预测个体如何对焦虑相关的刺激做出反应。在惩罚、无聊或负面事件出现的情境下,该系统会被激活。这一系统的功能是避免这些不愉快的事件。根据格雷的理论,BIS 与对惩罚的敏感性以及避免动机密切相关。
高活动的 BIS 意味着对惩罚和新环境的敏感度提高,这将促使个体自然地避免可能引发恐惧和焦虑的情境。
此外,BIS 被认为与焦虑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联。当个体在某种情境中感受到高达的BIS反应时,他们往往会体会到更强的负面情绪,这会使得他们避免那些能够引发负面情绪的经历。
与BIS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为激活系统(BAS),它主要基于诱发动机模型,旨在促进个体对目标的追求与达成。 BAS在接收到奖赏信号时会被激活,并控制与惩罚无关的接近行为。
BAS 敏感度高的个体,会对环境中的奖赏信号做出强烈反应,并展现出更高的正性情绪,如快乐和希望。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BAS 与冲动性有关,这也使其与某些心理病症如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等有着密切关联。行为激活系统对其所接收到的奖赏信号的敏感程度不仅影响了情绪,还与个体在面临奖赏时的行动选择息息相关。
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且呈现逆向关系。在处于相同情境时,一个个体要么依靠BIS作出反应,要么透过BAS进行处理,根据情境中惩罚与奖赏的存在来决定主导系统。研究人员的发现表明,我们的大脑在回应不同的刺激时,都会活化特定的区域,而这一差异也是行为抑制和激活系统发展的重要依据。
对于人格模型的分析,理解艾森克和格雷的理论差异至关重要。格雷的生物心理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对艾森克的生物学主导的「由上到下」理论的回应,重视个体差异以及大脑相应区域的特征。
格雷的理论著眼于生理学的解释,而艾森克则使用唤醒性来解释人格的特质。
重要的是,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格雷的BAS与艾森克的外向性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样的比较分析为我们理解人格特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BAS和BIS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心理测评工具相继被开发来衡量个体在这些系统中的活跃程度。比如行为抑制系统与行为激活系统问卷,现在已经可以帮助专业人士判断个体在人格特质上的倾向。
例如,根据Richard Depue的BAS失调理论,专业人士可以判断躁郁症患者的躁狂或抑郁情绪的风险程度。
这些研究使得心理学不仅限于理论范畴,还能为实践提供指导,让治疗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患者的情绪状态。此外,基于BIS和BAS系统的问卷工具,也在犯罪学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从格雷的理论入手,我们能否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进而推动自我提升和幸福感的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