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CPTSD)是一种与压力有关的心理行为障碍,通常是因为面对复杂创伤而引发的。这些创伤通常是指持续或重复的事件,造成受害者无法逃脱的感觉。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CPTSD是创伤后压力症的一个类别,除了PTSD的症状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症状群:情感调节障碍、负面自我信念(如羞愧、内疚、对无端失败的感觉)和人际关系困难。此症状包括持续的恐惧感、无价值感、无助感、身份或自我感的扭曲以及高度警觉等。
CPTSD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开始注意到,某些人因长期的心理创伤而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症状。
CPTSD的早期描述不仅强调了创伤的类型(如持续的、重复的),而在ICD-11中,并不需要特定的创伤类型便可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ICD-11,自2018年以来,CPTSD已被正式纳入缺乏的健康诊断中,并于2022年生效。
过去的ICD-10版本曾提出一项名为「灾难事件后持续人格变化」(EPCACE)的诊断,它是CPTSD的前身。值得注意的是,澳洲健康指导(HDA)和英国国家健康服务(NHS)均已承认CPTSD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然而,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尚未将CPTSD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在DSM-IV中,与此相关的「极端压力障碍」(DESNOS)曾被研究纳入,却最终未能被纳入。相反,DSM-IV和后续的DSM-5扩展了PTSD的症状,以更好地捕捉各种创伤后的症状。
在对成年人 PTSD 的诊断中,主要考虑的是其因创伤而遭受的痛苦,如在战争或强奸中遭受。然而,许多儿童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受到长期创伤,如虐待、家庭暴力、功能失调或与主要照顾者的连结中断。 Bessel van der Kolk 解释道,发展创伤障碍(DTD)可能是CPTSD在儿童中的等效形式。这一发展型的创伤让孩子面临精神疾病和医疗上的风险。
持续的创伤在儿童期间会导致的症状与PTSD描述的症状不同。这些症状包括人际关系边界、信任缺失、社交孤立和情感调节困难等。
对于成年人而言,CPTSD的表现常常开始于童年时期的长期人际创伤。这些早期的创伤打断了他们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常常是与照顾者或兄弟姐妹的关系中,对于情感和身体的痛苦或忽略所造成的影响。
CPTSD的诊断考虑曾经出现的情境,但在1994年的DSM-IV中被排除,DSM-5中同样列出了PTSD。 ICD-11自2018年首次公布以来则已包含CPTSD。为评估ICD-11的CPTSD,存在一套有效的自我报告量表,即国际创伤问卷(ITQ)。
虽然复杂性PTSD有着其独特的症状集,但它与PTSD之间的区别仍然值得关注。根据ICD-11的规定,只有在满足所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诊断为CPTSD,这包括情绪调节的困难、自我信念的改变,以及在与重要人物保持密切关系方面的困难。
对于标准的证据基础治疗虽然有效于PTSD的治疗,但对于CPTSD的治疗常常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困难及其他不同的症状。 Judith Lewis Herman在她的著作《创伤与回忆》中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的复原模式:建立安全感、对失去的回忆和哀悼、重新连接社区和广泛的社会。她认为,只有在疗愈的关系中,才能发生复原。
治疗C-PTSD的过程常常涉及对功能障碍的问题进行优先处理,这是相较于PTSD症状的重要性。
随着对CPTSD的认识和研究逐渐深化,专家们也在不断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模式和手段。这让许多曾经受到复杂创伤影响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但我们也需思考,面对这种心理困境,社会该如何提供支援与理解,以促进每个人的复原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