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操控者这一称号,由美国政府机构如美国财政部用来描述那些从事被认为是「不公平货币 practices」的国家,以此获取贸易优势。这种做法可能包括货币干预或中央银行在其货币与外币之间买卖的货币政策,通常旨在影响汇率和商业政策。制订这类政策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控制通胀、维持国际竞争力或金融稳定等。
政策制定者通常会削弱自身货币以补贴出口,并提高进口的价格,有时这种价格提高甚至可达30-40%,因此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手段。
根据1988年的《综合外贸和竞争力法》,美国财政部长每年必须「分析外国的汇率政策……并考虑是否有国家操纵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以防止有效的国际收支调整或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如果财政部长认为某些国家正在操纵其货币,并且这些国家有显著的贸易顺差,则有权采取行动进行谈判,目的是确保这些国家能够定期并迅速调整其货币的汇率,以便进行有效的国际收支。被指定为货币操控者的国家可能会被排除在美国政府的采购合同之外。
根据2015年的《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执行法》,财政部必须发布半年度报告,其中回顾国际经济发展和汇率政策。
如果某个国家在这个法案下被标记为货币操控者,则总统需通过财政部采取措施,针对那些未能采取措施以修正其货币低估及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必要的补救行动。
有观点认为,所谓的「货币操控」的概念是虚伪的,因为美国已经拥有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权,而这一货币是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大规模干预行动,例如量化宽松政策和REPO市场的干预,被视为美国本身参与货币操控的例子。
自1988年法案生效以来,美国财政部已经将以下国家指定为货币操控者:
在2017年,印度的外汇净购买总额达到560亿美元,占GDP的2.2%。虽然2019年5月,美国财政部将印度和瑞士从货币监测名单上移除,但中国、日本、南韩、德国、义大利、爱尔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仍然被保留在上面。
2019年8月,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特朗普政府再次将中国指定为货币操控者,这一指控并未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
然而,在2020年1月,这一对中国的指控在中国同意不对其货币贬值,从而减少出口商品的价格后被撤回。随后两国签署的「第一阶段中美贸易协议」中包括了一项条款,防止中国操控货币以获取贸易优势。
在2020年12月,特朗普政府将瑞士和越南指定为货币操控者,而在2021年4月,拜登政府再次将越南和瑞士进行了重新裁定。这两个国家之后被移除出货币操控者的名单,转移到增强监控名单中。 2020年12月,印度、泰国和台湾被纳入监视名单,而中国、日本、南韩、德国、义大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继续留在名单上。
货币操控对经济二次产业的影响不成比例,美国制造业游说者经常称中国为货币操控者。 2013年,卡洛斯·D·拉米瑞兹的分析指出,「在制造业劳动力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国会选区,其立法者将中国标签为货币操控者的可能性会增加19.6%。」 p>
2020年,随着COVID-19大流行的加剧,美国的贸易逆差与包括瑞士和越南在内的多个国家进一步扩大。尽管瑞士国家银行继续进行货币干预,以应对经济危机期间外部资金的涌入,越南国家银行表示,其外汇率政策「是为了控制通胀,确保宏观稳定,并不会造成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一位美国财政部高层表示,美国的目标是「在一年内解决我们与越南和瑞士的问题」,并补充道「拜登政府尚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简报,并且「他们没有违规行为」。在2021年4月,拜登政府将瑞士、越南和台湾转移到增强接触状态后,美国财政官员确认COVID-19大流行对贸易和资本流动造成了巨大的扭曲,进一步提高了对这些出口导向国家进行货币干预的必要性。
此时,台湾和越南的官员对不被归类为货币操控者表示欢迎,因为美国当局理解他们的「特殊情况」。越南国家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也表示将继续进行货币干预以控制通胀,并确保宏观经济稳定。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操控的争论将不会停止。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方式不断演变,未来哪些国家会成为新的「货币操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