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对于货币操控的监管政策可追溯至1988年,当时政府开始将一些国家标记为「货币操控国」,这一名号通常与不公平的货币政策有关,例如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获得贸易优势。这类操控通常由中央银行主导,他们可能会出售或购买外币,以影响汇率,进而影响国家的商业政策。因此,各国的货币政策背后的意图和理由变得愈加复杂,让人难以识别。
国家可能出于多种原因进行货币干预,例如控制通货膨胀、维持国际竞争力或确保金融稳定。
根据1988年的《综合外贸与竞争力法案》,美国财政部长必须定期分析其他国家的汇率政策,并考虑是否存在操控行为,这一任务显示了货币政策对于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如果某个国家被认定为货币操控国,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制裁,包括被排除在美国政府采购合约之外。同时,《贸易促进与贸易执法法案》还要求财政部发布报告,概述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的发展。
然而,货币操控的量化和认定标准一直充满争议。一方面,自1988年法律实施以来,美国曾多次将南韩、台湾、中国、印度等国家列入货币操控名单。另一方面,美国自身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量化宽松,常常被批评为隐性的货币操控。
有观点认为,「货币操控」的概念具有虚假性,毕竟美国本身已拥有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权。
许多专家指出,货币操控对制造业的影响特别显著。随着全球经济的动荡和各国政策的剧变,美国的贸易逆差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剧,使得各地的外汇政策受到更大的关注。根据2013年的研究,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劳动力占其国会选区的比例增加,这个国家的立法者更有可能将中国标记为货币操控国。
面对外部压力,如今一些曾被列为货币操控国的国家,试图调整其政策以避开制裁。例如,在2021年,越南和瑞士的货币政策受到美国财政部的重新审视,而他们的官员则强调其外汇政策旨在确保经济稳定,而非寻求贸易优势。
越南国家银行表示,其外汇政策是为了控制通胀、确保宏观稳定,而非创造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根据报导,与越南和瑞士的贸易问题正被迅速解决,这也显示出新一届政府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策略有所调整。相较于过去以往的强硬手段,现今的政策更趋向于建立对话与合作。
然而,这些操作背后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外汇市场的波动性、各国的内政考量以及全球经济变化都让货币操控的现象更为复杂。未来,这些因素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