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级雷暴中,后方降下风(RFD)是悬浮在雷暴后方的干燥空气区域,这些区域的下降空气被认为是许多超级单体龙卷风生成的关键因素。 RFD的出现与雷雨云内部的动力学特征息息相关,并与典型的雷达回波形式(即飞钩回音)密切联系。
后方降下风的形成主要源于其负浮力的大气现象。这些负浮力可能是由于降水的蒸发冷却或雹子融化所产生的冷异常空气,或者是干燥和较冷空气的注入所引起的。此外,垂直的扰动压力梯度也是后方降下风的一个重要促成因素。这些气团在下降过程中,通常呈现出干燥的特征,当它们下沉时,会进行绝热加热,导致形成了一个称为清晰槽的云层空隙。
清晰槽通常被观察到缠绕着龙卷风,或是以马蹄形状远离龙卷风的形式出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可能是与龙卷风生成密切相关的飞钩回音区域的产生。
在雷暴中,后方降下风可能表现为缠绕着龙卷风的清晰槽。虽然这样的清晰槽总是能够被明确观察到,但其实在许多案例中,RFD的存在不一定会伴随清晰槽的出现。根据研究报告,RFD内部可能存在几毫巴的表面压力过剩,并且在RFD中观察到等效潜热温度(θe)相对于进风而言较冷的情况。此外,在后方降下风内部观察到的最底层湿球潜热温度(θw)值通常也是最低的。
与前方降下风(FFD)相比,后方降下风主要由温暖而干燥的空气组成。 RFD被迫从中层大气向下推进,这导致了下降气体的压缩加热效应。反之,FFD则由降水负载和降水核心中的蒸发冷却驱动,因此FFD通常相对较冷且潮湿。这两者在龙卷风的形成中都被认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后方降下风与飞钩回音之间的关联性已经获得广泛认可。首先,初步的后方降下风是从高空运输到地面的空气,然后由于风暴的碰撞和混合而趋向地面。其次,飞钩回音则是通过主回音区后方强上升流周围的降水混合而形成的。因此,降水的加载和蒸发冷却将进一步增强降下风的强度。
观察到在著名的飞钩回音区域附近存在增强的降下风,这对于进一步形成龙卷风至关重要。
许多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特别是那些与飞钩回音相关的后方降下风在龙卷风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早在1975年,Ted Fujita提出了龙卷风形成的回收假说:降下风的空气被回收进入(发展中的)龙卷风中,这导致了龙卷风后侧的明显收敛。降水所引发的角动量向下传输,及空气的回收将形成加速的环流。这一正反馈回路是龙卷风强化的必要条件。
在超级雷暴的龙卷风形成阶段,穿过飞钩回音和后方降下风的空气团经常进入龙卷风的实例。观察到的清晰槽也暗示了渗入龙卷风的空气可能来自于后方降下风。通常,近地面的大垂直涡度生成被认为是降下风的结果,但在某些非超级雷暴的情况下,即使在缺少降下风的情况下仍有龙卷风生成的可能。
这些观察显示了后方降下风在创造旋风和影响龙卷风生成中的多重角色。未来,我们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内部运作,将有助于我们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时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