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暴形成的奇妙过程中,后方降下风(Rear Flank Downdraft, RFD)是一个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在形状、速度,还是其对强烈气候现象的影响,RFD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超级单体雷暴和龙卷风的形成过程中。
后方降下风的出现,通常与负浮力有关,这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当降水蒸发或冰雹融化时,会在超级单体雷暴的后方产生冷空区,进而导致空气贮存的紧迫性和垂直压力梯度的变化。这些变化聚集了空气,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后方降下风。
一旦空气向下沉降,通常呈现干燥状态,并因绝热作用而变暖,这会在云层中形成称为「清晰槽」的区域。
这种清晰槽常常以马蹄形环绕着龙卷风,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它会成为龙卷风形成的前兆。在某些情况下,干燥且加热的空气会在地面观测到较高的温度。
后方降下风的空气通常包含较高的潜热,但其形成的清晰槽并不总是容易察觉。研究表明,RFD内可能存在数毫巴的液压压力过剩。这些情况下,RFD内的等效潜在温度一般较原流入空气为低,这表明RFD是冷却而非加热的。
相比之下,前方降下风(Forward Flank Downdraft, FFD)则包含湿润且冷却的空气。 FFD主要由降水负载和降水核心的蒸发冷却驱动。而RFD则是从中层大气强迫下沉的空气,这一过程促进了下沉的空气进一步升温。这两者的区别对于理解它们在龙卷风形成中的角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指出,后方降下风与钩状回音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互相作用促进了龙卷风的形成。
根据1975年的研究,后方降下风在龙卷风的发展过程中,所携带的空气会因为气流的回流而被重新吸纳到正在发展的龙卷风中。这一过程催生了必要的向心加速,并且透过这样的正向反馈回路加强了龙卷风的强度。此外,低层涡度耦合的观测表明垂直涡度的倾斜也对于龙卷风形成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后方降下风的信念,已经从单纯的气流概念转变为对于其在极端天气事件中所占角色的全面理解。然而,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科学界进一步解答:究竟发生在雷暴中的其他隐藏现象,又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气象剧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