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忧郁症(PSD)是一种在中风后出现的忧郁症形式,对康复过程和患者整体生活品质具显著影响。根据研究,PSD的发生率约为18%至33%,但由于中风与忧郁症状的重叠,许多病例未能及时诊断。近年来,研究显示中风患者在中风后的3到6个月之间,忧郁症状达到高峰,这引发了许多专家的关注。
中风后忧郁症的症状与重度忧郁症大致相同,包括低落的情绪、失去兴趣、失眠或嗜睡、无力感、食欲变化、罪恶感、集中困难及对死亡的思考等。
许多患者出现的忧郁症状,从轻微到严重程度差异很大。据报告指出,男性与女性在PSD的发生上有所不同,女性因生理及心理的多重因素,发生PSD的风险更高。此外,曾有忧郁症病史的人,在中风后发生PSD的机率也明显增加。
虽然中风后忧郁症(PSD)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许多科学家认为其源于神经化学、结构及炎症性干扰的复杂交互作用。特别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如边缘系统,可能因中风而受损。
一些研究指出,左脑中风的患者更常出现PSD,而病情也相对较为严重,但也有研究认为右侧中风亦可导致类似问题。
中风后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忧郁症筛查,常见的工具包括汉密尔顿忧郁量表(HDRS)及病人健康问卷(PHQ-9)。由于中风所带来的神经学症状可能与忧郁症状重叠,诊断常常面临挑战。因此,医疗工作者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认知PSD与后中风冷漠症(PSA)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后中风冷漠症主要表现为动机降低及自发动作或言语减少,并不伴随低落情绪及自杀的想法。
针对中风后忧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SSRIs(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及SN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被广泛运用于这些患者中。此外,虽然认知行为疗法在某些患者中表现出良好效果,但中风后造成的语言或身体限制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虽然PSD患者的基线认知功能较低且死亡率较高,但有研究指出,抗忧郁剂应用可显著改善这些情况。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降低残疾造成的风险。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对PSD认识的不断加深,及时的介入和恰当的治疗,能否真正改变每位中风患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