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忧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一种可能在中风后出现的忧郁症。据报导,这种情况会显著影响中风患者的恢复及其生活质量。中风影响到基底神经节或脑前区域(如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时,尤其可能出现这种忧郁。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三环类抗忧郁剂和/或认知行为治疗。
中风后忧郁的症状与重度忧郁症相似。虽然每个人的病情程度与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常见的特征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或快乐感、失眠或嗜睡、疲劳或缺乏能量、食欲减退或过度进食、内疚或自我厌恶、注意力集中困难、心理运动激动或迟滞、感到绝望、死亡或自残念头。
研究显示,中风后忧郁的发病率约在18%至33%之间,然而,由于中风和忧郁之间症状重叠,这种情况常常未被及时诊断。综合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中风患者经历至少一次忧郁发作。影响发生PSD的风险因素包括:
中风后忧郁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这一状况的产生是由神经化学、结构和炎症干扰等多种因素复杂相互作用所致。尤其是与重度忧郁症密切相关的边缘系统功能,可能会受到中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中风后忧郁的成功应对需要理解其背后主要的病理机制:
- 谷氨酸毒性
- HPA轴功能不全
- 神经滋养因子的异常反应
- 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下降
中风后忧郁的治疗策略通常包括以下一种或两种方法:
中风后忧郁患者的死亡率更高,且基线认知功能较低。然而,使用SSRIs等抗忧郁剂可以显著改善这些情况。面对残疾的挑战,中风后忧郁可能会加重影响功能的医疗问题。但有趣的是,这些障碍是否可能在有效的情境干预下被显著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