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色素,或称颜色添加剂,是添加于食物或饮料中以赋予颜色的染料、颜料或物质。这些色素可以以液体、粉末、胶状或糊状形式提供。无论是在商业产品还是家庭烹饪中,食物色素的应用都非常普遍。除了用于食物外,颜色添加剂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家用手工艺品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根据来源的不同,色素可能是天然的,例如从植物提取的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或是来自昆虫的胭脂虫,亦可能是合成的,例如塔特拉青黄。
「颜色不单是食物的一种修饰,更会影响我们对于味道的感知。」
食物的颜色会让人联想到特定的味道,因此颜色会影响从糖果到葡萄酒等食物的味觉认知。食物添加色素的目的繁多,包括提高食物的吸引力、改善外观、补偿储存过程中颜色的流失以及帮助消费者识别产品的特性。
食物中添加颜色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那时候糖果制造商使用天然提取物和葡萄酒来改善产品的外观。在中世纪,欧洲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居民多数生产或交易本地食物。在这段期间,对于食物的美学大多数人并不重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开始,尤其是贵重香料和颜色的贸易兴起,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
「颜色不仅仅是外观,某些颜色的存在甚至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充满信心。」
在1551年,德国奥格斯堡制定的第一部食物法律就是针对香料和色素,要求打击假冒藏红花的犯罪行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植物颜料如胡萝卜素、氯叶素、花青素和甜菜红等,成为了食物色素的主要来源,为食物增添了色彩。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人们对他人生产的食物依赖加深,而新兴城市的居民渴望低价食物。这一时期的食品安全规范十分薄弱,添加重金属等有毒材料以「修复」颜色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造成了无数的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不法行为的盛行,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大关注。
「许多食物色素的使用甚至未经毒性测试,导致了不少伤亡案例。」
1866年,英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导致200人中毒,随着公众对此健康问题的重视,进一步促使了政府对食品颜色添加剂的监管制度的建立。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法律制度开始强化对食物色素的管理。比如,1906年的《纯食品和药物法》将可用的人工色素数量从700种减少到仅7种,而这7种颜料都经过了安全性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些颜色添加剂的监管也变得愈加严格,许多国家不断更新其食品安全标准,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颜色的使用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这不仅是为了商业,也是为了每一位消费者的安全。」
近年来,天然色素逐渐受到青睐,其市场需求不断上升,预计从2023年的46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60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于视觉吸引力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同时对于食物添加剂可能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影响的担忧也在增加,特别是针对儿童的健康问题。不少地方法律,例如加州就针对某些人工色素施加了限制。
随着对食品安全的持续关注,未来食物色素的发展方向将如何进一步影响我们的饮食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