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色素,或称颜色添加剂,是指任何在食品或饮料中添加后能赋予颜色的染料、颜料或物质。这些色素通常以液体、粉末、凝胶或膏状形式出现。食品色素经常用于商业产品和家庭烹饪中,并且也被应用于化妆品、药品、手工艺品和医疗器械等多种非食品领域。有些颜色来自自然,例如从植物中提取的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以及来自昆虫的胭脂红;而其他的则是合成的,例如塔特拉金黄色。随着食品、饮料和化妆品制造的发展,色素的安全性不断受到科学评估和国家监管机构(如欧洲食品安全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
色彩在味道感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人们会将某些颜色与特定的口味联系在一起。颜色能影响消费者对食物的期待和接受度。食品公司经常利用这一点,使用色素来改变或增强食物的颜色,从而使其看起来更有吸引力、诱人和美味。以冰淇淋和糖果为例,现在常见的五颜六色的外观使它们在市场上显得格外惹眼。
食品色素的使用旨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增强食物的市场竞争力。
天然色素来源于植物,例如胡萝卜素、绿素、花青素等,而合成色素则通常化学合成,且在成本和颜色稳定性上往往更具优势。工业革命以来,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合成色素的使用变得更为普遍。
许多合成色素在20世纪的初期就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包括番茄酱、芥末等。
食品中添加色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当时的糖果制作者使用天然提取物来改善产品的外观。在中世纪,欧洲的农民普遍自给自足,对食品美观并不太重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兴起,贵重香料和色素的贸易兴起,食品的外观开始受到重视。德国在1531年出台的食品法规甚至对伪冒香料的惩罚相当严厉。
随着食品安全担忧加剧,世界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规范。美国的《纯食品和药物法》于1906年就已经限制了可用的合成色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对色素的安全性也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评估。大部分国家现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采取积极审核标准,包括食物的每日摄入量和使用上的标签要求。
科学共识认为,根据现行的使用限制,多数食品色彩添加剂在消费中是安全的,但仍有部分研究显示某些食用色素可能对敏感儿童有不良影响。
随着食品色素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46亿美元增长至60亿美元。这一增长主要受到消费者对视觉吸引力的需求推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家庭厨师越来越追求色彩鲜艳的美食。此外,各大品牌也在努力以颜色吸引消费者的视线。
在这急速变化的市场中,食品色素的潜在健康影响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某些地区因担心人工色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已开始实施相关的限制规定。这样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会改变我们对食品色素的认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