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卡特尔指的是一些独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他们以去竞争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利润,以便在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这一组织通常由生产者组成,旨在限制竞争、抬高价格,甚至通过设置人工短缺来达成目的。卡特尔的类型可以分为垂直或水平,但由于成员之间的背叛诱惑,高风险的市场不稳定性,卡特尔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许多层面上的科技进步或替代品的出现,可能会减弱卡特尔的价格控制能力,导致合作解体。
语源学的探讨揭示,"卡特尔"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的「cartello」,意指「纸片」或「招牌」,并衍生自拉丁文的「charta」,即「卡片」。这个词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追溯到十七世纪,最早是用来描述于交战国之间所签订的书面协议。与此同时,卡特尔一词的经济学特用法则源于十九世纪,最初由德国的铁路公司使用以描述关于关税的标准化努力。作为一种反竞争的行为,卡特尔受到多数法域的严厉禁止。
卡特尔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欧洲中世纪的行会以及工匠或商人的协会便被视为一种类似卡特尔的组织。在古代,像法国与那不勒斯的1301盐协会及1470年的卡尔特-阿连联盟均是明显的出售卡特尔例子。这些协会共同市场销售,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市场垄断。
19世纪的卡特尔实行情况逐渐兴起,主要集中于德国与奥匈帝国,这些地区被誉为“卡特尔的国土”。
卡特尔的形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进一步扩展,尤其是在欧洲和日本等地。 1930年代,如纳粹德国、义大利和西班牙等威权主义政权利用卡特尔重塑其经济体系。在那个时期内,卡特尔成为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工业及资本主义运作环境中。
卡特尔的结构与功能多样化,以期达成共同的市场操控。其中,销售或采购卡特尔与供应商或顾客对抗,国内卡特尔限制仅来自一个国家的成员,而国际卡特尔则来自多个国家的合作。
一项对市场结果的调查显示,过去200年来,卡特尔平均能使价格上涨约23%。
各种形式的卡特尔形态中,包括价格卡特尔和配额卡特尔。价格卡特尔通常是通过价格固定来提高商品价格,而配额卡特尔会根据成员的市场份额来划分市场。无论卡特尔的类型是什么,其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限制竞争、提高价格并获得超额利润。
由于卡特尔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受到竞争法的监管。许多国家都对卡特尔的存在表示反对,如美国的谢尔曼法案便明确禁止价格固定及市场分配的行为。这促使了国家间越来越强的反卡特尔行动,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还逐渐影响到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多国经济。
发现的卡特尔通常平均存续5到8年,约高出市场价格32%。
对于抵制非法卡特尔行为的策略,许多国家开始引入宽恕计划,旨在鼓励卡特尔成员及早举报,借此揭露更多的违法行为。这一举措自1978年在美国开始实施以来,收益颇丰,显著减少了卡特尔的形成与发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卡特尔的存在也在变化。科技革命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合法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让卡特尔的运作越发困难。虽然在某些行业中仍可见卡特尔的身影,但这种组织形态能否在未来继续存在?又或者会在市场的压力下不断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