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贫民院的历史映现了社会对待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态度。从英国的工厂到美国的贫民农场,再到加拿大的谷仓形式的贫民院,这些设施和处所见证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演变。加拿大的贫民院,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威灵顿县工业与避难所,标志着一个关键的社会转型,从简单的贫困救助到系统化的社会服务模型。
贫民院或工作院的概念,起源于政府设立的机构,用以支持和提供住宿给那些有依赖需求或贫困的人。在英国、威尔士和爱尔兰,这些设施被称为“工作院”,在19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代,贫穷被看作是一种不名誉的状态,工作院因此被视为一种改造的场所。
在这些工作院中,男人和女人往往被分开,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
此后的贫民院制度在1834年通过的《贫困法修订法案》下正式成立,旨在削减对贫困人士的支出、减少街头乞丐数量,并激励下层社会更努力工作。
在美国,贫民院最常见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些设施通常设置于贫民农场内,身体健全的居民被要求参加农场劳动,贫民农场由选举产生的「贫困监督员」管理,并且大多数都是可运行的农业产业,为居民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与过去的贫民院相比,当代的社会福利已经转向一种更为多元的支持系统,包括公共住房、Section 8住房和无家可归者庇护所。
贫民农场系统在1935年社会安全法案生效后逐渐衰退,到1950年几乎完全消失。这一过程突显了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角色转变,更多财政资源被分配至各级政府,以解决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
在加拿大,贫民院的普及率相对较高,通常附带有农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福利模式。根据2009年《多伦多星报》的报导,「贫困被视为一种道德失败,可以通过秩序和辛勤工作来弥补。」位于安大略省威灵顿的威灵顿县工业与避难所,于1877年开放,成为当时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
这所贫民院曾经收容了约1500名需帮助的群体,涵盖了贫困者、年长者及残障人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设施不仅提供基本的居住和食物,还培养了一些可以参与生产的技能。 1892年,医院的设立进一步满足了居民的健康需求。至今,这座建筑仍旧屹立不摇,并于1975年开放为威灵顿县博物馆暨档案馆,成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迹之一。
透过过去的贫民院和工作院,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在面对贫困与弱势群体时的历史态度。在当今社会,这些历史遗迹不仅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社会福利政策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思考,当前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否足够满足每位公民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