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fellow或postdoc)成为许多学术领域的重要角色。博士后是指完成博士学位后,专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士。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自1973年以来,持有生物科学博士学位的人中,获得终身职教职的比例从超过50%下降至2006年的不到20%。这一数据揭示了博士后职位的竞争性正在增强,尤其是在美国。
“博士后研究不仅是补充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运用新技术和方法的关键阶段。”
博士后研究员通常在首席研究员的监督下,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和技能,常常需要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参加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机构的使命。然而,由于一些科学领域的工作性质以及毕业的博士生数量过剩,许多博士后研究员面临着不确定的学术未来。根据2018年由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只有约17%的博士后研究员最终能够获得终身教职位置。
在美国,博士后研究员即持有博士学位的个体,参与导师指导的研究或学术培训,以获取追求职业路径所需的专业技能。受限于学术职位的短缺,许多博士后专业人员不得不寻求非学术性职位,而这导致学校必须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来应对未来的竞争。
“博士后的角色正在转变,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者向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扩展。”
在众多学科中,生命科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自9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对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资助增加所驱动的。一项调查显示,54%的博士后研究员主修生命科学,而物理科学、数学和工程的比例则为28%。这也反映了角色的竞争性。
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员中,有53.6%在2010年为临时签证持有者,这使得国际博士的增多可能影响到美国本土研究员的就业机会。据估算,若外国博士研究人员的数量增加10%,本土薪资可能下滑3%至4%。
“国际化提供了多样的人才池,但同时也加剧了本地研究人员的就业压力。”
不过,许多博士后研究员正在形成工会,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以加州为例,当地的博士后合约确保了至少基于NIH提供的最低工资。这不仅提升了其生活品质,也提高了对工作的满意度。
中国的博士后体系自1985年成立以来,不仅控制着研究质量,也塑造了职位的整体结构。研究人员需经过定期评估,并提交研究报告。此系统受到批评,因为重视绩效使得创新研究的空间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印度的前沿工科与科学机构也提供博士后职位,薪酬范围从每月₹40,000到₹70,000不等,显示出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地区。
随着学术界对博士后研究的依赖加深,这一领域的竞争只会越演越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职业市场和学术资助形势下,博士后研究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技能设定和职业策略。随着大多数博士后的学术生涯不再是唯一的就业道路,我们是否在为博士后研究员的未来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