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博士后研究人员(通常称为postdoc)在学术界中的地位逐渐变得重要。然而,这些科学家们在追求学术生涯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美国,只有不到20%的生物科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获得终身职位,而曾经的比例超过50%。这些数据显示了当今学术界的变迁与拥挤的职场竞争。
博士后研究不仅是学术任务的延续,也是专业技能增长的重要机会,但找到合适的职位却变得愈加困难。
博士后研究通常由某位首席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负责监督,他们在此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以应对学术界对发表和研究成果的严格要求。不过,根据2018年维吉尼亚科技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调查,只有约17%的博士后最终能获得终身职位,这与1970年代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许多英语系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博士后研究人员被视为是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这个职位是否真的能提供稳定的职业路径?长期的固定合约导致了许多博士后人员在经历数年的学术训练后,仍无法获得理想的学术职位。
根据调查,博士后在学术界的职业生涯似乎不如他们的学术成就所预期的那样光明。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美国。在英国,自2003年以来,持有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有25%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例似乎并未大幅提升。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博士后的待遇和职位稳定性仍然低迷。这使得许多研究人员不得不思考未来是否值得继续坚持这条道路。
在大学的职场环境中,博士后人员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工资压力以及缺乏对他们需求的识别。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博士后的中位数工资在获得博士学位一至五年后为42,000美元,与其所期望的学术职位差距明显。随着COVID-19疫情的影响,部分学科的博士后职位甚至因缺乏申请者而未被填补。
博士后的工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对工会组织的需求,以增强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例如,加州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组成了工会UAW Local 5810,以便在面对职业挑战的同时,维护他们的权益并为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而努力。他们希望能够改善报酬、获得平等机会,并提供基本的职业保障。这样的组织行动反映出博士后们寻求解决体制问题的积极态度。
此外,在印度和中国等国,博士后研究也在逐渐发展。印度的顶尖高等院校如印度理工大学(IIT)和印度科学研究所(IISc)也设有博士后职位,工资范围从每月40,000印度卢比到70,000印度卢比不等。与此同时,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则强调对研究人员的评估和考核,这也引发了对他们创新能力的疑虑。
尽管各国的博士后研究环境各有不同,但共通的挑战是可预期的。随着学术界逐渐向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否能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将成为形塑未来学术界的一个关键问题。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否真正能在学术世界中获得他们所渴望的成功,或许将取决于他们能否跳脱传统观念,探索其他职业道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