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即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正悄然潜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塑料颗粒,却因其不断增长的数量与潜在的健康风险,引起了科学家和环保人士的高度关注。
微塑料可能来自多种来源,包括化妆品、衣物、建筑和食品包装等。
微塑料一般分为两个类别:初级和次级微塑料。初级微塑料是指在进入环境之前就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主要来自于化妆品中的微珠或衣物洗涤过程中释放的微纤维。相对而言,次级微塑料则是由较大塑料物品的降解所形成,这些塑料通过自然风化的过程,最终裂解成微小的颗粒。
对于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约35%被认为来自于纺织品,尤其是聚酯、压克力和尼龙等合成纤维的衣物。在每次洗衣过程中,衣物可能释放高达700,000颗微纤维,这些颗粒进一步进入水道和海洋。
一件衣物在洗涤过程中可能释放超过1,900颗微塑料纤维。
不仅在水中,微塑料的存在也已被检测到在空气和土壤中。上空的微塑料随着降雨和风暴进入生态系统,并可能在土地和水源中造成污染。
由于微塑料的持久性,这些颗粒有很高的机率被生物摄取和累积在生物体内。这一过程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健康,还可能透过食物链进一步影响人类健康。
微塑料能够吸附有毒化学物质,最终可能进入人体。
除了衣物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产品同样也可能释放微塑料,例如塑料容器、单次使用的塑胶产品以及某些化妆品。研究显示,某些婴儿奶瓶在加热过程中也可能释放微塑料,进一步产生对婴幼儿的潜在危害。
随着微塑料问题的日益严重,各界已经开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某些含有微珠的产品,并推动替代品的使用。然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仍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及政策上的配合。
微塑料的污染问题规模庞大,如何有效减少其进入环境的途径,是未来的挑战。
曾几何时,我们还未意识到身边的实际物品正在悄然危害我们的环境与健康,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如何对这个日益严峻的微塑料问题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