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预计建造的三十米望远镜(TMT)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画,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见光望远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家们便开始关注极大型望远镜(ELT)的发展。在2000年,天文学家探讨了直径超过20米的望远镜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使用小型镜片组合成一个大镜子的设计理念。随着技术的进步,最终的选择落在了这个拥有492个小型镜片构成的三十米望远镜身上。
这个巨型镜头拥有九倍于凯克观测站的光收集能力,将使天文学家能够进行一些现有仪器无法实现的研究。
TMT的设计宗旨是提供从接近紫外光到中红外光(0.31至28微米波段)的观测。这台望远镜的适应性光学系统将协助修正影像模糊,并将在高度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中运作。这一设计的实现依赖于多项突破性技术,包括高精度的镜片动态控制,以及利用雀斑效应进行的成像系统最佳化。
TMT的成功取决于许多革新技术。在其核心设计中,492个小六边形镜片的精确排列和调校至关重要。这项任务使得每个镜片的形状和位置都必须被实时调整,以确保最佳图像品质。这种设计概念是在凯克天文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三十米望远镜的配置更加复杂且依赖精密的控制系统。
三十米望远镜的瞄准和系统配置能力需要在五分钟内完成。
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是多重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MCAO)。这个系统通过观测自然星星和人工激光导星,来测量大气扰动。根据测量结果,系统可以数次每秒调整一对可变形镜,修正因大气扰动造成的光学波前变形。这样的技术使得TMT能够提供近乎衍射极限的图像质量,大大超越现有望远镜所能提供的成像能力。
在最为理想的条件下,三十米望远镜的核心波动扩展函数的大小可达到0.015角秒,这比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性能优越将近十倍。
科学观测的初期,计划提供三种仪器以支援观测任务。首先是广域光学光谱仪(WFOS),其观测范围为光学(0.3-1.0微米波段),能产生40平方分钟的观测视野。其次是红外成像光谱仪(IRIS),专门用于近红外波段(0.8-2.5微米),最后是红外多元光谱仪(IRMS),具备接近衍射极限的成像与狭缝光谱能力。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背后,TMT的建设亦遭遇到不少挑战。在毛纳基山的建设项目中,当地的原住民社区表达出强烈的反对声音,认为这片土地具有高度的文化和宗教意义。自2014年以来,随着抗议活动的增加,TMT的建设进程屡次遭到阻碍。即使在某些法律上通过了必要的审批,民众的反对情绪仍旧如影随形,影响着项目的进展。
一些抗议者认为,三十米望远镜的建设是对他们基本权利的忽视。
尽管如此,支持者认为望远镜的建设将带来潜在的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最终,三十米望远镜是否能在保护文化遗产与推进科学研究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