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位化时代的发展,粉丝文学的发展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2008年,一个名为Archive of Our Own(AO3)的非营利开源平台诞生,伴随着对于粉丝创作的尊重和支持,这一平台迅速成为粉丝文学的主要聚集地。然而回顾过去,这一切的变革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在2007年,FanLib的创立意图是将粉丝文学商业化,却因为其管理团队的性别问题而受到批评,最终促成了非营利性的「转化作品组织」(OTW)的成立。
Archive of Our Own的名字源自于作家Naomi Novik的部落格文章,其中呼吁创建「自己的档案库」。这一名称灵感取自于维珍尼亚·伍尔夫的《一间女性的房间》一文,强调创作者需要拥有创作的空间和资源。随着AO3的推出,开放式的创作平台吸引了大量粉丝作家和读者,并且在多个方面重新定义了粉丝文学。
截至2025年1月1日,Archive of Our Own已经拥有超过1422万部作品,涵盖超过69530个粉丝群体。
AO3的运行依赖于一群700名志愿者的支持,他们负责网站的各个运行和管理。网站设置了一个标签系统,允许用户根据读者年龄、作品内容、角色等进行分类和搜索,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找到所需的作品。这一标签系统不仅提供了灵活性,还能帮助网站维持高效的搜索体验。
AO3允许使用者使用各种标签,并且在2021年9月后对标签数量有所限制,以防止过度标签的情况发生。
对于作品的交流,AO3同样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用者不仅可以给予作品「Kudos」如同其他平台的喜欢,还能在作品下方留言,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然而,这一「Kudos」功能有时反而使得读者不再主动评论,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减少。
法务团队认为,在AO3上发布粉丝文学是基于「合理使用」的法律基础,要求这些作品必须是有转换性,意味着需要赋予原作新的意义。
AO3在不同国家的接受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在2020年,由于一部关于中国演员肖战的露骨粉丝小说,AO3在中国被封锁,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抗议行动。此外,该网站在德国因为包含「儿童色情内容」的指控而被临时移出Google搜索结果,这些事件显示了粉丝文化在不同文化和法律环境中的脆弱性。
对于许多粉丝来说,AO3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创作平台,更是一个文化的庇护所。它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人们无论性别、年龄或文化背景都能自由创作与分享。这使得粉丝文学的表达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和包容,而平台本身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粉丝社群交流与创作的中心。
AO3不仅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地方,还代表了一种对粉丝文化的尊重和法律保障的需求。
随着AO3的发展,该平台接获了多个奖项的肯定,2019年甚至获得了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的提名,这标志着粉丝文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表现的时代。这一转变反映了主流文化对于粉丝创作的接受度的提升,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粉丝文学的价值与影响力。
AO3的运行和发展依赖于粉丝社群的支持与参与,能否在未来继续保持这种生机与活力,将取决于如何面对任何潜在的挑战与变迁。你,会在这样的文化变迁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