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的概念涉及到全球各国文学作品的总和,以及这些作品在原产国之外的流通情况。最初,这一概念主要指涉西欧文学的经典杰作,而如今,世界文学的范畴已扩展至更国际化的视角。现代读者可以透过各种翻译读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作品。
许多学者认为,能够被视为世界文学的作品,是其能够流通到各国的结果。特别是学者David Damrosch指出,「一部作品进入世界文学是透过双重过程:首先,是作为文学被阅读;其次,是其流通到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更广泛世界中。」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性。
「出版社和书商印制并销售可负担书籍,识字的市民购买这些书籍,以及公共图书馆为无法购书的人提供这些书籍,它们共同在创造世界文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
历史上,歌德首先使用「世界文学」的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在欧洲的国际流通与接受,甚至包括非西方的作品。特别是在19世纪早期,歌德便在他的几篇文章中提到,包括中国小说在内的各种文学作品如何使他感到兴奋。他在1827年时曾预言,世界文学将取代民族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
「我愈来愈相信,诗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数以百计的人中展现。」他这样指出,并强调「民族文学这一术语如今显得毫无意义,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运用了「世界文学」这一词汇来描述资产阶级文学作品的「世界性特征」。他们认为,随着物质需求的变化,各国的知识创作最终将成为共同财产,而民族的狭隘感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新的需求出现了,需要满足这些需求的则是来自遥远土地和气候的产品……各国的智力创作成为共同财产。」
世界文学的概念随着历代学者的深入探讨而逐渐演变。德国学者H. M. Posnett认为,实际上世界文学早在古代的帝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现代国家文学的兴起无关。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对世界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战后的西方国家,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被重新唤起。
当今的世界文学不仅包括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还包括为全球观众创作的当代文学。进入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冷战结束与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学研究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各类计划和机构致力于扩大对世界文学的研究及学习。
当前,许多当代批评家对于世界文学的解释与研究方式进行了创新。例如,David Damrosch在其2003年的著作《什么是世界文学? 》中,强调作品的流通和接受比单纯的作品集合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的学者Franco Moretti提出「远程阅读」的概念,主张我们应该专注于文学的大规模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细读。
「世界文学的规模超过了传统细读方法所能掌握的范畴。」
当然,世界文学的研究并不仅限于流通的视角,还包括对原创语言和背景的紧密关注。尽管翻译会使作品获得新的维度及意义,但总有学者强调,对于原文的研究同样重要。最近几年,世界文学系列的出版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包括中国,爱沙尼亚甚至是哈佛大学的世界文学研究机构都已经开展了各种研究与交流活动。
总之,无论是从歌德的预见性观点,还是马克思对文学世界性的深刻见解,这些历史巨匠们都推进了世界文学的理念,使其成为今天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文学交融中,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学鉴赏与价值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