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学的概念早已超越了其原本所指的国家文学,转而成为当今读者所享用的多元作品的总和。在过去,世界文学主要指的是西欧文学的经典作品,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这一领域却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如今,读者们可以通过翻译作品,轻松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文学精华。
世界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而不是单一作品的集合。
学者们普遍认为,作品能够走出其起源国家进入世界文学的范畴,正是因为其翻译过程中的流通。知名学者David Damrosch曾指出:“作品进入世界文学是透过一个双重过程:首先是被读作文学;其次是进入到一个更广泛的世界,超越其语言及文化的起源。”这种看法强调了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与影响。
除此之外,Venkat Mani也强调,文学的全球化主要是由资讯的转移所驱动,而这一过程在印刷文化的发展中得以加速。他指出,图书馆的出现让出版社和书商能够印刷和销售可负担的书籍,而文化的高识别度的市民又能够得到这些作品,并使其传播到更广大的读者群中。
Johann Wolfgang Goethe在十九世纪初期的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他谈到欧洲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及接收,包括那些源于非西方的作品。他预言,未来世界文学将取代国家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模式。他在1827年1月说过:“我越来越确信,诗歌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它在各个时代与地点的数百个人中都揭示出其光辉。”
“国家文学现在是一个相对无意义的术语;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必须努力促进它的到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发展,世界文学的范畴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David Damrosch在其著作中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流通与接受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作品集合。他的观点强调,只有那些通过翻译而能够蓬勃发展的作品,才能称作世界文学。
在世界文学研究中,Franco Moretti提出“距离阅读”的方法,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分析出版记录和国家文学历史所展现的大规模模式。这一观点与传统的细读方法形成对比,展现了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文学的全球化动向。
“国家单一性和狭隘观念越来越不可能,数个国家及地方性文学的结合,将形成世界文学。”
当今的世界文学不仅包括所有时期的经典作品,也涵盖了专为全球观众创作的当代文学。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化,文学的全球化再度加速。许多大型的文学选集,如《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从1956年的西欧和北美作品发展到1995年的扩展版本,收入了非西方的作品,显示出文学学术界对世界文学的开放态度。
世界文学的范畴与定义尚处于持续的讨论之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翻译的过程往往会消除原作的语言丰富性,以及其在原文化中可能拥有的政治力量;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即使在世界文学的框架内,对于作品的原语及其背景应持续保持紧密的关注。
这一切与新兴的文化研究以及全球化的背景密切相关,而地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促使我们在进一步探索全球文学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各种文学形式所传递的意义。那么,面对如此多元的全球文学,读者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新思维和新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