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政治的逐渐分化,学者们将两极化讨论分为意识形态两极化和情感两极化。意识形态的分歧是指政策立场的不同,而情感两极化则则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对立群体的厌恶和不信任。这两种现象在美国的影响远超其他民主国家。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自1994年以来,持反对意见的两党成员的比例翻了一番,而对对立党派的厌恶感在2022年达到了历史新高。
「政治两极化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心理学上,情感两极化与政治部落主义及「我们-他们」的思维密切相关。人类的本能是对内群体表现出忠诚和对外群体表现出怀疑,这在不同的情境下促成了我们的选择和行为。许多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显示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与自身信念相符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挑战自己观点的事实。这样的情感基础有可能驱动人们对于某些政策的态度变得更加僵化和极端。
美国政治的两极化现象并非新鲜事。从早期的奴隶制争论到后来的金色时代,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克服共识,再到1990年代以来的显著分歧,两极化一直是美国政治历程中的常态。尽管有过高辩论的时期,两党间的分歧自1990年代以来却显著扩大,给予许多选民更鲜明的政治身份认同。
目前,两极化的议题从气候变化到枪支管控无一不受到党派立场的影响。根据2020年2月的一项研究,只有21%的共和党人将气候变化视为重要政策优先事项,而78%的民主党人则持相反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美国人支持某些政策,例如预先存在的条件应当获得保险覆盖,但在政党的界限内,意见分歧依然巨大。
政治两极化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一方面,精英主义的两极化使得高资讯的公众与低资讯的公众之间加大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另一方面,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选民的政治选择出现了显著分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倾向于支持民主党,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多数支持共和党。此外,原本的选举模式和对极端候选人的偏好也助长了当前的两极化局势。
「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还是情感上,两极化的加剧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
综上所述,两极化现象反映了美国政治的一种根本变化,而心理学的角度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情感驱动力。这一过程既涉及社会动态,也关乎个体的心理运作。随着未来政治形势的发展,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去缩小这种差距和两极化的痛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