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治中,政治两极化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组成部分。学者们通常区分意识形态两极化(政策立场的差异)和情感两极化(对政治外群体的不喜好与不信任),这两种现象在美国中都相当明显。过去几十年,与其他可比民主国家相比,美国的意识形态与情感两极化的增长幅度更为剧烈。政治理想与政策目标的差异是健康民主的指标,但这样的分歧在当前的政治氛围中却充满了敌意与不信任。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持有对对方政党的负面看法的两个政党成员自1994年以来增长了一倍,而在2022年时对对方的非常不利看法已达历史新高。
意识形态和情感两极化的关系相当复杂,虽然学者普遍认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情感两极化在时间上都有所增加。有些研究表明,情感两极化的增长速度可能快于意识形态两极化,或许因此驱动了意识形态的变化。这导致像摩里斯·菲奥里纳那样的政治学家认为,公众的两极化问题被过度放大,而实际上公共领域的两极化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深刻。
有学者指出,人类显然拥有一种向内群体表现忠诚而对外群体则产生敌意与不信任的本能,这使得人们在面对挑战性的信息时经常会有认知偏见。
历史上,美国的政治两极化并非新现象。从印刷媒介兴起以来,政治对话就往往伴随着暴力和挑衅。尤其是南北战争前夕,奴隶制的问题使得美国愈发分裂。 1870年至1900年之间的尽职时期同样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政治两极化色彩的时期之一,该时期伴随着政治暴力和高度的言论对抗。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政治两极化似乎达到了新的高峰。
根据2020年数据,当前最具党派色彩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只有21%的共和党人认为这是首要政策优先事项,与之相比,78%的民主党人却认为必须重视此议题。
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社会变迁、选举制度和媒体报导方式的改变都在影响着美国民众对于彼此的看法。以选举为例,由于许多州的初选是封闭的,只有登记的党员可以参加,使得选举结果更容易由有保证支持者的核心群体决定,进一步推动两极化的加剧。又如,选举的全国化趋势使得地方议题往往被简化为全国性党派问题,这更是深化了党派对立。
基于当前的情况,若要了解并应对政治两极化,美国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促进更具包容性的对话机会,并反思社交平台和主流媒体所扮演的角色。
政治学者指出,许多普通民众对于政治的认知相对较低,但高信息的公众则更可能表达强烈意见,这造成了投票行为的普遍差异。
面对不断加剧的政治两极化,社会该如何凝聚共识?如何在尊重彼此的立场与意见的同时,找到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