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违约掉期(CDS)是一种金融衍生合约,卖方在借款方违约或发生其他信用事件的情况下,将赔偿买方。这意味着CDS的卖方为买方提供了一种针对特定资产或金融工具的保险安排。而对于金融巨头而言,CDS不仅仅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更是市场投资和规避风险的战略性利器。
根据一些报告,截止到2018年6月,市场上仍然存在着8兆美元的CDS名义价值。
自1990年代早期开始,CDS以其灵活性和对冲能力迅速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2000年代的金融繁荣期,CDS的使用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2007年底的62.2兆美元跌至2010年的26.3兆美元,随后又维持在25.5兆美元,显示出市场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的调整。
CDS合约的非集中交易性质使其在金融市场中引发了更大的透明度和系统风险的担忧。
CDS合约涉及两个主要方: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定期的保费,而在基准实体(通常是公司或政府)发生违约时,卖方将支付约定的赔偿金。值得注意的是,CDS的买方不需要实际持有相关资产,这导致了“裸CDS”的兴起。这类合约的市场占比高达80%至90%。
在CDS市场中,“裸CDS”被批评像是在为他人的资产投保,并可能促成市场的不稳定,类似于为邻居的房屋购买火灾保险。
CDS的用途相当灵活,包括对冲风险、实现套利和投机。在对冲风险方面,投资者可以利用CDS来转移风险,而在套利方面,则可以通过在不同的市场中进行交易来获利。同时,CDS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无需实际持有债务工具即可进行投机的机会。
随着市场扩大,对于CDS市场的透明度要求不断提高。一些金融监管机构已开始要求提供更详细的交易数据,但仍然存在诸多挑战。金融巨头对CDS的热衷可能预示着未来市场结构的根本变化——从过去的封闭性向更高的透明度和市场监管转变。
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使得CDS成为市场健康的晴雨表,并成为投资者和监管者监测信贷风险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环境的变化,CDS的未来发展将如何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和风险管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