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艺术史上,希尔玛·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艺术家,她的画作被视为最早的抽象艺术作品之一。其创作时期,大约于早于著名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和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巨匠。阿夫·克林特的作品充满神秘的宗教寓意,以及与精神世界的触碰,这些都使她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迥然不同。
希尔玛·阿夫·克林特于1862年出生于瑞典,从小生活在萨韦瑞的美丽岛屿上,和家人一起度过了无数与自然接触的夏天。在她的家庭背景中,数学和植物学的兴趣在她的幼年生活影响颇深。随着家庭搬到斯德哥尔摩,她进入技术学院(现为艺术学院),专攻人像和风景画。
从1880年起,阿夫·克林特开始接触灵性领域,尤其是她的妹妹去世后。她开始对灵魂主义与神智学的探究,参与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团体「五人组」(The Five),成员皆为女性,并持有相似的灵性理念。阿夫·克林特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更在内容上用画作来表现她所接收到的灵性讯息。
「所有不属于感官、不属于智慧、不属于心灵的知识,都是属于你存在的最深层面……你精神的知识。」
阿夫·克林特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独特的探索。她自1896年起开始实验性质的自动绘画,透过这种形式,她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视觉语言,来概念化内外世界的隐形力量。
她所创作的《庙》系列,共计196幅画作,其中的《十幅最大作品》描述了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生命阶段,这些作品在色彩和形式上都展现了她独到的视角。
阿夫·克林特在她的晚期抽象艺术中,融合了象征性、几何学及科学研究。她的画作透过有序进展的视觉语言,反映出对于螺旋、圆形及花瓣状形式的理解。同时,她的色彩选择常带有隐喻,比如蓝色象征女性精神,黄色则代表男性。
希尔玛·阿夫·克林特未婚,且与女性分居,这为她的私生活蒙上了一层神秘。没有留存关于她的爱情信件与日记,使现代人对她的性向产生了许多猜测和理论。
在她的遗嘱中,阿夫·克林特要求她的抽象画作要在她过世后保守20年的秘密。然而,当1960年代末打开这些画作的时候,却让人惊讶于其中的艺术价值。她的作品在1980年代后期获得了国际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展览。
「我不想在我去世前,让这些作品被人所看见。」
希尔玛·阿夫·克林特的艺术旅程充满了精神探索与创作的饶富之意,她的在世生涯直到最近才获得应有的重视。在许多方面,她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框架,对未来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艺术界,是否还存在被忽视的创作,等待着全新的解读与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