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的议题在社会上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统计,青少年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其自杀率在许多国家依然持高位,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针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显示,许多隐藏因素可能促成这一悲剧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杀的三大原因,包括自杀传染、危险青少年及性少数群体青少年的风险。
根据2007年由儿童和青少年饲养委员会进行的研究,39%的自杀青少年曾失去过一位对他们影响深远的人,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杀传染」。
自杀传染指的是在社区中发生的自杀案例对寂寞和脆弱的个体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连锁性的。当一组自杀事件短期间内发生,就称为群集效应。研究发现,超过13%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可归因于这种群集现象。因此,社区的自杀预防计划应该包括对可能遭受这种影响的青少年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监测和支持。
据2020年的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与网络欺凌和绝望的增加密不可分。
青少年在自杀风险方面的问题中,获得心理咨询的难度依然是主要挑战之一。特别是对于面对网络欺凌的年轻人,应设立安全的资源平台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社会和学校应提供更有效的支持系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同伴支持组,这对于降低青少年自杀的风险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性少数群体青少年面临的抑郁和自残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他们经历家庭拒绝和社会歧视的情况下。
性少数群体青少年中,28%的人表示曾有过自杀行为或念头,这反映出社会对这些个体的排斥和支持的缺失。特别是双性恋青少年自杀的风险更高,有报导指出,他们更容易面临抑郁、绝望和孤立感。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这些群体,帮助他们找到安全的空间,从而能够健康地表达自己。
自杀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许多社会和心理因素。要有效预防青年自杀,各方需携手合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教育,开启对话并提升社会对问题的敏感度。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社会又该如何调整我们的观念和无形的界限,以更好地支持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