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意识混乱这一症状一直令医生和病患困扰。它被形容为「思绪模糊」或「脑雾」,是指当一个人的觉醒状态或对环境的意识低于正常情况。大多数人对于这种主观感受的描述是:他们的思维像被雾气笼罩一般,无法清晰集中。
意识混乱的术语,最早是医生乔治·葛雷纳在1817年首次提出,他称其为“意识的昏暗”。这一术语已被认为是谵妄的主要病理特征。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历来将意识混乱的概念纳入其谵妄的定义之中。尽管DSM-III-R和DSM-IV在术语上用“意识的扰乱”取代了“意识混乱”,但这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意识混乱的严重程度可能低于谵妄,并且它可能与次综合征谵妄同义。次综合征谵妄在严重性、发作的急性和持续时间上较为温和,伴随相对稳定的睡眠-觉醒周期以及运动功能的稳定变化。
意识混乱的概念模型认为,大脑的一部分调节着意识的整体水准,这部分负责对自身及环境的意识。不同比例的病因会干扰这部分正常运作,从而影响整体的意识水准。这种被称为“觉醒”或“清醒”的系统不一定伴随着嗜睡现象,许多病人即使保持清醒,却也可能经历意识混乱的状况。
“我感觉醒着,却又以另一种方式不醒。”
这种状态使得受影响的人感到思绪混乱,许多病人用“雾雾的”进行描述。虽然意识混乱常常与脱人格现象相混淆,但二者的状况有着显著的区别。受影响者提到的主观经历也显示出强烈的梦幻感,因为意识、注意力、对时间和地点的认知、感知及意识都受到扰乱。
脑雾这个术语大都用来代表一种主观的认知损伤状况。它被定义为「感知认知功能障碍的波动状态,可能会影响人们日常活动的参与能力」。在许多慢性疼痛为主要病因的疾病中,脑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研究表明,15%至40%的慢性疼痛患者会面临这样的挑战。
“认知不可能在没有足够觉醒的情况下进行。”
慢性疲劳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患者经常报告出现脑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记忆问题、注意力缺失、难以聚焦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在纤维肌痛症患者中,约有75%的人报告在注意力、记忆和多任务处理方面存在显著困难。
随着研究的进展,对于脑雾和相关症状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疫情后的一项研究发现,COVID-19康复者中出现脑雾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显示出与这个新型病毒有关的神经和心理症状可能会呈现多样的样貌。虽然目前脑雾的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它强调了大脑健康对整体健康的重要性。
“脑雾是否可能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重要标的,促进对人类思维及意识的更深层次理解?”
这一领域的研究仍需汇聚更多的数据进行探索与讨论。随着科学的发展,或许未来会出现针对脑雾的有效治疗方案,帮助那些受困于思绪混沌的人们重新找回清晰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