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雾,亦被称为思维模糊或精神雾,指的是一种意识杂乱的状态,患者的警觉性或意识程度会低于正常水平。这种状态使得患者难以专注,对时间和周围环境的感知也变得模糊不清。许多人将这种主观感受形容为,自己的思维变得「雾蒙蒙的」。根据研究显示,超过四成的慢性疼痛患者经常经历脑雾的症状,这种情况的根源何在呢?
脑雾的术语最早用于描述谵妄的主要病理特征,自1817年医师乔治·格雷纳首创该术语以来,它一直受到医界的重视。尽管《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在不同版本中对该术语进行了修改,但脑雾的概念仍旧存在。根据医学界的定义,脑雾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过程异常和语言障碍等症状,且脑雾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会有所变化。
脑雾的临床特征包括注意力缺陷、思维过程异常以及理解和语言的障碍。
脑雾的概念模型主要集中在大脑某一部位调节「整体意识水平」,这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不同的病因可能影响该脑区,从而扰乱意识的整体水平。患者可能不会感到困倦,但仍然会经历意识的模糊。有些患者形容自己的感觉为「精神恍惚」,并将整个经历比喻为梦中状态。因为在梦中,意识、注意力、时间和地点的定向、本能感知和警觉功能都是受损的。
脑雾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描述主观认知受损的状态。这种现象在许多慢性病患者中十分普遍,特别是那些经常经历慢性疼痛的人。根据研究,15%到40%的慢性疼痛患者会感受到脑雾,这主要源于持续的痛苦消耗了大脑的资源,使其无法正常运行。
许多纤维肌肉疼痛患者报告存在显著的注意力缺陷和记忆问题。
纤维肌肉疼痛患者经常表现出类似「精神模糊」的症状,这可能包括短期及长期记忆障碍、无法多任务处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事实上,大约75%的纤维肌肉疼痛患者表示,他们在集中注意力、记忆和多任务处理方面有重大困难。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同样经历各种认知功能问题,包括记忆障碍。与此同时,莱姆病的神经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不足亦被发现与脑雾的症状有密切关联,且有证据表明,适当的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认知障碍。最近COVID-19引发的脑雾现象也受到重视,许多康复者报告在感染后经历了类似的症状。
研究指出,慢性疼痛与脑雾之间的紧密联系,令医学界重新思考这些症状的相互影响。
虽然脑雾可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其影响却是客观且广泛的。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痛苦不仅限于生理层面,更深远地影响到心理和认知健康。因此,有必要对脑雾在慢性疾病中的角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解决他们的认知障碍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