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指的是经济市场的特征未能满足完美竞争所需的所有条件的情境。这种情况导致市场效率低下,最终引发市场失灵。不完全竞争通常描述市场中供应商的行为,使得卖方之间的竞争程度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市场的竞争结构对企业的财务表现和在市场中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而市场结构的判断则是透过测量供应商的市场集中度来进行的。市场的集中特征能显示市场竞争的性质,而市场权力的大小则表明企业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市场的集中度越高,企业就越能够将商品价格抬高,造成的市场效率低下也随之增加。
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企业在定价上的权力也随之增强。价格的提高不仅影响企业的利润率,还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经济景气。市场竞争范围从完全竞争到纯粹的垄断,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弹性需求曲线,不完全竞争市场则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是因为市场中产品的差异化和替代效应。消费者在选择卖方时的灵活性,使得价格敏感度随之增加。
随着价格上涨,需求量将随之减少,这一现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尤为明显。
经济学家主要利用这些完美竞争的假设来制定经济政策,包括经济福利和效率分析。供应商是价格接收者而非价格制定者;价格受供需影响,使得P = MC,这是通过帕累托效率和看不见的手达成的;市场中有大量供应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拥有显著的市场权力;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障碍极小;买方和卖方拥有充分的信息;搜寻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产品同质且可分割;企业之间缺乏共谋;以及没有外部性,包括规模经济。
如果上述任何完美竞争的条件均未满足,则市场被认为是竞争不完全的。此外,如果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则市场被视为「不完全」:市场中的企业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对其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拥有控制权;市场中只存在一家或无卖方;存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障碍;买卖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是异质的或存在差异化。
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认为,在总体经济中,从未有市场表现出完全竞争的条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不完全竞争是内生的。企业为了获利而受到激励,因此采取了竞争策略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常表现为 P > MC,这使宏观经济市场效率受到损害。在最极端的垄断情况下,生产者对其商品或服务过度定价并进行不足的生产,从而影响消费者偏好和购买行为,以及商业经营和收入流动。
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应该基于完美竞争的假设还是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存在争论。
根据完美竞争的假设,外贸政策倡导最小的干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补贴有害,而改善贸易条件是进口保护的首要措施。相反,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则促使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干预。这使经济模型能够考量控制不完全竞争企业市场权力的政策,或在国家利益情况下增强垄断权力。因此,基于完美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对政策选择及其效益在国内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不完全竞争可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双头垄断与垄断。这些结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其市场权力的程度由产品差异化的程度和市场中企业的数量所影响。
对于市场中的企业而言,市场力量的强度是评估其价格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希尔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是一个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它是所有市场中企业市占率的平方和。随着市场的集中度增加,希尔芬达尔指数的数值也随之上升,这进一步影响了市场中企业的价格制定能力。
在有效的市场中,企业能够对其商品的价格进行决策,但这不代表它们能随意决定销售的数量。事实上,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下滑,这是市场动态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必须时刻留意市场变化和购买者行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优势。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如何在不完全竞争的框架下有效运作的挑战。这个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关乎消费者的福利和选择。你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持续的市场干预会给消费者带来何种影响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