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电图(ECG或EKG)中,QRS波复合体的图形波示是最容易辨识的部分之一,它反映了心脏的右、左心室的去极化及大型心室肌的收缩。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QRS波复合体持续80到100毫秒,而对于儿童来说,这个时间可能会更短。该复合体由Q波、R波和S波以快速的顺序组成,这三个波不一定在每一条导联中都能出现,但它们却代表了一个单一的事件,通常被合并考量。
这些波的具体含义如下:
Q波是紧接P波之后的向下波动,R波则是随后的向上波动,而S波则是R波后的向下波动。 T波随之而来,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有额外的U波出现。
QRS综合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用来判断心电图的波形轴,还涉及心律不整、传导异常、心室肥厚、心肌梗塞以及电解质失衡等多种疾病的诊断。
正常的Q波即代表心室间隔的去极化,因而被称为间隔Q波。在侧面导联如I、aVL、V5和V6中可以看出此波形。相比之下,病理性Q波则是由于电信号经过损伤或疤痕心肌,通常标志着以前的心肌梗塞,伴随着后续的纤维化。这种病理性Q波的特征在于其向下偏移的幅度达到随后R波的25%或以上,或宽度超过0.04秒(40毫秒),并且在多条相应的导联中必须检测到如此波形,方可确诊。
病理性Q波存在的情况通常与严重的心肌损伤有关,让医疗工作者在解读心电图时高度警惕。
在胸导联中,随着引导点从右侧转向左侧,R波的表现通常呈现出R波增高而S波减小的趋势。在V3或V4位置,QRS复合体会从主要的负向转变为主要的正向,这被称为过渡区。一般来说,过渡区可能出现在V2(称为「早期过渡」)或V5(称为「延迟过渡」)。不少文献中,「不良R波进展」表现为在V3或V4导联的R波平均低于2-4毫米或反向R波进展,常与前侧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脏病变相关。
R波峰时间(RWPT)是指从QRS复合体开始到R波达到峰值的时间,通常在aVL及V5或V6导联中进行测量。右心室的R波峰时间的正常上限为35毫秒,而左心室的上限则为45毫秒。
当R波峰时间超过45毫秒时,则被认为是延长。
QRS复合体与ST段之间的接合点称为J点。当ST段水平且与QRS复合体的最后部分形成一个锐角时,J点特别容易被识别。然而,若ST段降斜或QRS复合体较宽,这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将不那么明确,定位也会比较困难。综上所述,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使得J点的准确位置检测略有困难。
并不是每个QRS复合体都含有Q波、R波和S波,根据惯例,任何这三个波的组合均可称作QRS复合体。为了正确地解读困难的心电图,对不同波形的准确标记必不可少。此外,QRS波形可分为单型和多型,前者指所有QRS波在同一引导下形状相似,而后者则意味着QRS波随着时间或压力的变化而变化。这些术语在描述心室心动过速时尤为重要。
在生物医学工程中,R波的最大振幅通常称为“R波峰值”,“R波峰值检测”的准确性对于心率监测与心律失常检测至关重要。
面对心电图中的各种波形,其背后的临床意义无可厚非。了解Q波与病理性Q波的区别,将有助于更早识别潜在的心脏疾病和改善患者的预后。你是否准备好深入研究心电图中的复杂性,以提升对心脏健康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