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而心电图(ECG或EKG)则是诊断心脏健康状况的关键工具。其中,QRS波群作为心电图中最显著的部分,反映了心室的去极化和心脏的大肌肉收缩。了解QRS波群的变化,对于识别潜在的心脏疾病至关重要。
QRS波群由三个图形偏移组成,分别是Q波、R波和S波。正常情况下,QRS波群持续时间为80到100毫秒。在成年人中,Q波是一个向下的偏移,随后是上升的R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S波。这些波的出现不一定在所有导联上都能看见,但其反映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事件。
心脏的去极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通过His束和Purkinje纤维传递信号。如果这些系统运作良好,则成人的QRS波群持续时间应在80到110毫秒之间。当QRS波群变宽,它可能表明存在导电异常。例如,在束支阻滞时,QRS波群中还可能出现异常的第二次上升偏移,这种情况称为R′波。
“QRS波群的形状与持续时间对于诊断心脏疾病的重大意义不容忽视。”
Q波通常代表心室间隔的去极化,而病理性Q波则是指电信号通过受到损伤的心脏肌肉时,所呈现的偏移。病理性Q波的特征包括其幅度占随后R波的25%以上,或频宽超过40毫秒。此外,准确的诊断通常需要在两个对应导联中观察到相同的模式。
在前胸导联中,R波通常从V1导联显示为rS型复合波,然后随着导联向左侧移动而增强。V5和V6通常可见到qR型复合波。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转换区域是在V3或V4,当R/S比率变为大于1时,便是从主要的负偏移变为主要的正偏移。
R波峰值时间(RWPT)是指从QRS波群开始到R波峰值的时间。在V1或V2导联中测量右心室的R波峰值时间,而在V5或V6导联中测量左心室的。若超过正常范围35毫秒(右心室)或45毫秒(左心室),则视为延长。
QRS波群与ST段相交的点称为J点。当ST段呈水平状态且与QRS波群的最后部分形成锐角时,J点容易识别。然而,当ST段斜坡或QRS波群变宽时,这两者的定位可能会变得模糊。关于J点的定义,目前尚无共识。
QRS波群的变化可能是一个警示,显示心脏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心脏导电的效率到肌肉质量的变化,都会影响QRS波群的持续时间和形状。医疗专业人员利用这些参数来识别心脏病变以及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不妨思考:随着我们对心脏健康认知的增进,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