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地质历史的过程中,氩氩法(40Ar/39Ar dating)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今最精确的年代测定方法之一。这种放射性测年技术的诞生,正是为了超越传统的钾-氩法(K/Ar dating),提供更准确的岩石测定结果。
氩氩法的核心在于只需要取样一块岩石或矿物晶粒,便能通过单次的氩同位素测量来得出准确的年龄。
首先,氩氩法的运作原理依赖于一种名为「中子辐射」的技术。这种方法将稳定的钾-39转换为放射性的氩-39,形成一个不断累积氩-40的过程。研究者会将样品与一个已知年龄的标准样品一起辐照,只需一次测量便能计算出岩石的年龄,这样的优势使得氩氩法在应用上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
透过氩氩法,我们能够揭示地球上不同地质事件的时间序列,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样品首先被粉碎,之后手选单晶体进行分析。样品会在核反应堆中辐照,产生放射性氩-39,再利用高真空质谱仪进行去气处理。这个过程中,样品的结构因加热而破坏,释放出被捕获的气体,如氩和氦等,这有助于进一步的年龄计算。
然而,气体的组成会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研究者们需要灵活处理出来的数据来做出正确的解释。
尽管氩氩法提供的是相对年代,但准确性仍取决于使用的标准样品,其年龄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测年方法如钾-氩法予以确认。
氩氩法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是在变质岩和火成岩标本的年代测定中表现出色。虽然它不适合直接测定花岗岩的侵入时间,但却可以提供该岩石冷却过程中记录的不同「年龄」信息,有助于了解岩石的热历史。
此外,氩氩法可用于研究断层系统的运动,这对于重建地质历史至关重要。不同矿物因其闭合温度不同,会在冷却过程中记录不同的年龄,其中例如阳起石的闭合温度约为300°C,而黑云母则在约400°C。
这种多样的「年龄」资料提供了岩石形成过程的宝贵线索,但这也意味着对于年龄解释时需谨慎。
氩氩法也有其自身的挑战,特别是与其他年代测定方法的轻微不一致。例如,研究发现,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年龄曾被认为约为6500万年,但重新标定后的准确数据更接近6600-6610万年。
尽管氩氩法有种种限制,但它仍然是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进步,专家们不断在改进这一方法,努力使其成为更为精确和可靠的地质年代测定手段。
无论是探讨古气候变化、研究地震活动,还是检测火山爆发的历史,氩氩法都提供了关键的年龄信息,助力科学家深入了解我们的地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氩氩法的发展让我们得以揭示许多岩石背后的隐藏故事,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地质历史的认识,也促使我们反思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或许,岩石的故事还未完结,那么,我们未来又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应对地球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