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吸烟对健康造成危害,这进一步刺激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反烟运动,并促成了由国家支持的反烟活动。早期的反烟运动自19世纪中叶开始在多个国家兴起,而1933至1945年期间纳粹德国的反烟运动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在某些美国州、英国及其他地方于1890至1930年之间通过的法律力度超过德国,但纳粹德国的反烟运动在当时却成为全球最强的反吸烟运动之一。
然而,该运动的禁烟政策缺乏一致性和有效性,多数措施在实施上往往处于不协调和地方性各自为政的状态。
虽然一些纳粹党领导人公开批评吸烟并认为其有害,但不少人则对此坚持反对意见,甚至在公共场合吸烟。虽然在纳粹统治期间进行了大量关于吸烟及其健康影响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常常缺乏固有的科学意义。希特勒个人对烟草的厌恶以及纳粹生育政策是该运动背后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反烟措施在德语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在1840年,普鲁士政府再次对公共场合进行了吸烟禁令。而到了1933年,德国烟草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多数小型烟草厂因破产而消失,导致市场被几家大型自动化公司所主导。纳粹党将烟草行业视为拥有外国及犹太背景的竞争者,因此开始更多地针对其进行攻击。
希特勒将吸烟比作「红人对白人的报复」并曾 lament「这些优秀的人因烟草中毒而丧失」。
纳粹的生育政策也促进了反烟运动,因为他们极力希望德国女性多生孩子。当时的医学研究已经观察到吸烟与生育率下降之间的关联,并对怀孕妇女吸烟后果产生了不少质疑。纳粹时期的健康政策要求保护非吸烟者,尤其是孕妇和小孩,反映在诸多政策上包含了「人民健康」和「健康责任」的概念。
德国纳粹政权在反烟运动中采用了多种公关策略,试图说服公众不吸烟。从官方组织到医疗机构、志愿组织,甚至纳粹党的宣传部门,都参与了这场运动。尽管最终在1941年进一步限制反烟宣传,许多宣传材料仍积极警示公众吸烟的健康危害,广泛涉及年轻人和女性。
纳粹在一些城市实施的吸烟禁令,几乎不受遵守,许多措施互相矛盾,形成了一个效用甚微的反烟政策网络。
尽管纳粹反烟运动的壮阔背景和深厚的历史,但反吸烟的实质成果却不容乐观。吸烟的数量在纳粹政权早期反而迅速上升,并未显著减少。而随着战后贫困的加剧及香烟的配给制度,吸烟者的增长并未伴随消费的相应增加。最终,即便到了20世纪末,德国的反吸烟运动仍然未曾拥有纳粹时期的影响力。
希特勒的反烟运动到底是出于个人健康的思考,还是权力政治的操弄,值得我们在历史中认真审视与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