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中,有不少政治人物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从宗教领袖转变为极右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美国政治舞台上争议的焦点。乔治·莱曼·肯尼斯·史密斯(Gerald Lyman Kenneth Smith)可说是典型的例子,他的生平和思想变化引人深思。
生于1898年的史密斯,早期曾在美国基督教界中担任重要职位。他以小康社会运动的领导者身份崭露头角,虽然他早期的事业与社会正义挂钩,但在与大萧条相关的变革之后,他开始向更加极端的意识形态倾斜。
史密斯在威斯康辛州的帕德维尔长大,受家庭影响,年幼时便决定要成为一名基督教牧师。他1897年在瓦尔帕莱索大学获得圣经研究学位后,于1916年接受按立。
「我们从来不怀疑’基督教’这个词与’美国’这个词的关联。」
随着社会气候的变化,史密斯从神职人员的身份转向了政治,特别是在与路易斯安那州州长休伊·朗(Huey Long)的接触之后。作为分享我们的财富运动的全国组织者,他的理念仍然围绕着社会正义,但影响力却逐渐增强。
「为了成功,群众运动必须是表面的以便快速吸引注意,基本的以便持久,教条的以便确定,实际的以便可行。」
随着休伊·朗的死去,史密斯的政治观念变得越来越与反共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挂钩。史密斯在1942年创立了基督教民族主义圣战,并在1943年成立了美国第一党,旨在推动极右派运动,显示出他对传统核心价值的彻底背叛。
在1944年的总统选举中,他作为美国第一党的候选人,却仅获得1781票。
以不同的身份重燃仇恨情绪,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反犹太主义的持久代表。他的言论常常引发争议,并且他对犹太社群的批评可谓极为激烈,甚至谴责犹太人对社会的影响。
「共产主义是犹太人的。」
二战结束后,史密斯的活动仍然不断,并且徐徐推进反共主义的政治行动。具争议的他,在1950年代时甚至组织反对阿拉斯加心理健康法案的运动,认为这是一种共产主义阴谋。
此外,他还撰写了许多书籍,内容多与反犹太主义、民族主义及基督教极端主义观点结合在一起,但这些作品也将他推向了与主流基督教的彻底对立。
1976年,史密斯因肺炎去世,享年78岁,并埋葬于阿肯色州的「奥扎克基督」雕像附近。他这一生的异变,从基督教的布道者到极右派的代言人,给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他的一生及其思想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影响美国社会,甚至在今天的社会中仍有何种余波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