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10月24日正式开播以来,SBS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曾经的Channel 0/28,现在的SBS,不仅在澳大利亚广播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一转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SB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以SBS Ethnic Television的名义开始测试传输。它的第一个节目是由著名的澳大利亚记者彼得·卢克主持的纪录片《Who Are We?》。这个节目的启播标志着SBS在推动多元文化主义和包容性方面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目标是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并改变澳大利亚的观看习惯。」
在开播的初期,SBS便广泛播放各种外语节目,这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观众,也让拥有英语为母语的观众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198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Sydney和Melbourne的观众中,Channel 0/28已经成为最多人收看的频道之一。
1983年,SBS改名为Network 0-28,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扩大了其覆盖范围。 1985年,网络再次改名为SBS,并开始推出日间传输。这一阶段的SBS不仅引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容,也开始吸引广泛的广告商,这使得它的经济状况大幅改善。
「从一个只受众于少数文化的电视频道,变成了全国性认可的多元文化平台。」
1991年,SBS开始接受广告,这一举措尽管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财政支持,使得SBS能够制作更多优质的节目。
随着数位传播时代的来临,SBS于2001年推出数字电视,并逐渐向高清和七套频道的发布方向发展。 2010年以后,SBS确立了自己的平台——SBS On Demand,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节目,这不仅提升了观众的满意度,也为新一代年轻观众打开了大门。
「SBS的发展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观众需求的深刻理解。」
到了2022年,SBS再次拓宽了其多元文化的边界,推出了SBS WorldWatch,重点报导不同语言的国际新闻。此举不仅增强了其民族多样性服务的能力,更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潮流。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频道,成长为广受欢迎的SBS,这其中的过程显示了多元文化在广播媒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当我们反思SBS的成就时,我们是否能够想像,其他国际媒体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学习SBS的哪些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