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作为澳洲的多元文化公播电视网,在1980年10月24日正式开播。这一天被选为开播日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首先,10月24日恰好是联合国日,象征着全球各国的联盟和合作,与SBS推动多元文化的使命不谋而合。
当年,SBS的首席执行官Bruce Gyngell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他们文化的反映,建立起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在那个时期,澳洲正面临着从单一文化转向多元文化的转变。开播的那一天,SBS不仅传播了本地的多元内容,还用全新的视角呈现了外国的电视节目。这样的举措显示了该网络对于澳洲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针对移民和少数族群的关注。
开播当天的首个节目是一部名为《Who Are We?》的纪录片,这部节目探讨了澳洲的多元文化身份,进一步加强了SBS推出该网络的意义。这一天不仅是SBS的开端,更是整个澳大利亚在多元文化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Gyngell强调:「每个族裔在这里都有自己的声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SBS的开播使得不论是英语使用者或是其他语言的社群都能享受到更为丰富的电视内容,促进了各语言文化的交流。从最初的比重来看,约98%的各族裔观众都会收看与自己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这一数据在之后的多项研究中持续被验证。
随着SBS在全澳洲的扩张,它不断调整自己的节目内容,努力迎合不同观众的需求。从动态的新闻报导到有趣的喜剧节目,再到多元化的体育直播,SBS展现了其作为公共电视网络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1980年10月24日开播,无疑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SBS不断地推陈出新,努力满足不同族裔观众的需求,也在回应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同时,逐步成为澳洲第五大电视网络。
这样的演变显示了SBS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努力建构对话与共识的使命。而这一切的起点始于其特殊的开播日期,联合国日不仅代表了全球的合作与共荣,也呼应了SBS作为多文化平台的初衷。
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造就了SBS的独特性,使其在澳洲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SBS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节目以适应新的需求,比如推出网路串流服务,并增加了多国语言的音讯选项,使得更多观众能够轻松地接触到不同文化的节目。
然而,面对未来,SBS从未停下脚步。它不断挑战自我,以更包容的视野和更创新的方式来迎接观众的需求,这对于澳洲文化的发展及其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值得思考的是,SBS在推动多元文化的过程中,还能如何进一步影响澳大利亚的社会结构及其文化认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