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代末,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简称SIV)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崛起,迅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它们主要透过发行短期负债来筹资,然后将资金投资于较长期的、高收益的资产,试图赚取利差。这种操作模式为投资机构创造了大量的收益,并引发了金融界的重大变革。
SIV的核心在于集资与投资之间的利差,这使它们能够在不暴露于利率或货币风险的情况下,运用其资本进行长期投资。
由于SIV的设立通常为离岸公司,因此规避了银行所面临的税收与监管问题,进一步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这些机构被标签为“非银行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在金融危机爆发前,SIV的数量与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甚至在2007年的高峰期达到了约400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
SIV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当时由花旗集团的银行家Nicholas Sossidis和Stephen Partridge-Hicks首次推出了两个名为Alpha Finance Corp.和Beta Finance Corp.的投资工具。他们的创新使得SIV成为金融市场中一个热门的投资选择。
「Alpha Finance是为了应对当时资本市场的波动而创建的,投资者需要一种高评级的工具,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SIV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类似机构的进入,在2004年至2007年间,该市场的资产总额实际上翻了三番。然而,这一繁荣并未持续太久,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所有SIV都宣告破产。
SIV通过发行商业票据(CP)和中期票据(MTN)来筹集资金,这些资金则被用于购买长期资产,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公司债券等。这些资产的收益率通常高于其负债成本,因而创造出利差。尽管这一模式在危机爆发之前看似相当成功,但实际上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SIV的运作模式基本上与传统的信贷利差银行相同,但是其杠杆操作却显著高于许多传统银行,使其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相对脆弱。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加剧,投资于次级抵押贷款的SIV经历了重创。虽然大多数SIV的资产管理高达数百亿美元,但当风险情绪回暖时,市场对这些资产的评估迅速恶化,流动性市场开始出现流动性危机,SIV面临的困境逐渐浮现。
在金融危机期间,SIV的资产估值迅速下滑,这使得它们无法如常续发新票据以偿还到期的负债,导致了整个市场的崩溃。
尽管SIV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抵押贷款的评估,但与传统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相比,其风险评估往往过于依赖统计模型,导致对于市场下行风险的认识不足。这一点在市场崩盘时愈加明显。
在SIV的整个运作中,固有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在市场不稳定性上升的情况下,SIV可能面临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这将进一步影响到其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
「大量SIV在未能有效评估其组合中的风险时,最终导致了整个结构化金融体系的崩溃。」
随着时代的变迁,SIV的崛起和随后的崩溃成为了金融市场复杂性的缩影,也是对未来金融创新中秉持更高透明度和风险控制的警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也重新定义了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未来的金融界,将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以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