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投资工具(SIV)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旨在透过其长期资产组合和短期负债之间的利差获利。在金融系统中,这些金融工具的透明度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特别是当它们获得了AAA的高评级时,这使得SIV不仅成为一个基本的投资平台,也成为了资本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当时,投资者常常对这些评级深信不疑,但这是否依然是健康的投资行为呢?
在2008年之前,SIV的标准结构使它们能够以几乎零的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运作,并且通常能够保持其资产到期。
SIV 通常是以非本地企业的形式成立,这让它们能够避开许多金融监管及税务问题。这种结构使得其资产和负债对投资者来说更加透明,无论是在报告还是风险评估方面。许多SIV于是开始大规模购买各类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资本化债务义务(CDO)等,这演变成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
SIV的信用评级通常为AAA,这源于其高质量的资产组合和低风险的商业模型,使它们能以接近LIBOR的利率借款。
投资者对于SIV的信任部分来自这类金融工具的资金结构。由于它们不接受存款,而是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定期票据和国债等短期证券来筹集资金,这些资产的收益率通常高于其负债成本。然而,这种结构的风险在于流动性问题,因为SIV的运作依赖于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持续融资。
在2007年,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SIV的资金流动性问题暴露无遗。尽管他们的资产大多获得了AAA评级,市场上对风险的恐惧使得商业票据的收益率扩大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资金市场几乎完全瘫痪。这提示了投资者,即使评级再好,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和市场的情绪。
在2008年,曾经繁荣的SIV市场几乎在短期内崩溃,这导致了金融系统的重大影响。
在SIV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个较为隐蔽的风险,即信用转换和到期转换。在一个表面上运行良好的市场中,SIV获得资产的方式,是透过负债的评级来实现的。然而,事实证明,如果市场情绪迅速转变,这种结构就会受到摧毁。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许多SIV即便没有直接的次级贷款暴露,却也在资产负债表受到重创。投资者对这些SIV的信任,正是基于一个建立在杠杆和评级之上的脆弱架构之上。
尽管SIV的结构及其所承担的风险在多数时间内看似稳健,但是在市场形势恶化的情况下,这种结构的脆弱性逐步展露。投资者在过去过度依赖评级来做出投资决策,这是否显示出普遍的风险忽视?在SIV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将持续困扰未来金融市场的规范和参与者,让我们不禁思考:在未来的投资环境中,有多少人将再次对高评级的金融工具抱有绝对的信任?